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疫情催热“互联网+医疗” “5G+医疗”带来更多可能

  • 2021-09-14 08:49:41 来源:南方日报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首批“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经项目申报、专家初审、复审等程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汕大医附一院”)、汕头移动联合申报的“5G技术在医院远程重症监护场景中的应用”项目成功入选。

“智慧医疗”的概念由来已久,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未曾止步。2018年,汕头推出《汕头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推出《汕头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要求积极推动5G技术与医疗健康事业融合发展,在汕头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落地生效。

5G的赋能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反观年来汕头“互联网+医疗”建设的情况可以知道,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疫情背景的多重驱动下,汕头智慧医疗的建设呈现出新景象。

疫情催热“互联网+医疗”

按下自助取号选项,签到取号,不到两分钟即可前往相应科室等候就诊。

在汕大医附一院门诊大厅的5台自助服务终端前,不断有短暂停留、然后又很快离去的市民。门诊大厅通道两旁设有介绍互联网医院的指示牌,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挂号、缴费、查报告和复诊拿药;收费处窗口的上方也贴有自助服务终端办理业务的提示。

对于“自助取号”的操作,大部分人已十分熟练。偶有上了年纪或不熟悉使用方式的市民,一旁值班的护士便会代为操作。终端机前的人流速度很快,基本不用排队等候。

线上预约、线下取号,现在看来已成“惯操作”。据汕大医附一院院长陈永松介绍,互联网医院的探索最早是为了在疫情期为患者提供线上诊断治疗的服务。

疫情期间,如何在满足就诊需求的同时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是摆在医院和患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医院凭借其无接触就医的优势脱颖而出,多家汕头医院纷纷加入上线,而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机的引入则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链接。

今年3月,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在取药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启用了首个24小时无人自助药房,提供无接触式自助服务。8月份正式开诊的汕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在门诊药房同样安装了全自动发药机。这台储存了上万盒药品的机器在患者缴费刷码后,可以快速寻找并夹取相应的药品,通过传送带传输至发药窗口。

目前,汕头市多家互联网医院陆续上线新的专科科室,但医疗服务主要集中于常见病、慢病的复诊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可以通过线上形式,由医生开具检查单和处方,再由互联网服务公司将配出的药给病人寄送过去。如果病人出现病情变化,也可以通过线上诊断,提前开好检查单,再到医院面诊。

“5G+医疗”带来更多可能

“所谓机器人手术,不是机器人做手术,而是通过终端信息传输,让医生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操作电脑进行手术操作。”在不久前举办的医师节科普活动上,汕大医附一院手术室护士长蒋劲林向参与活动的市民介绍。

她所介绍的这种手术方式,正是5G赋能的其中一项具体应用。2020年10月19日,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肖哲就利用这种形式,进行了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显微手术和颅咽管瘤显微切除术两台脑部手术,并通过5G向全国直播。

汕头市中心医院利用云诊间网络台,借助5G网络打破空间限制,利用其高速率和低延时的特点,实现了高清视频的线上交流。此举促使各家医院的专家线上实时、全面讨论疑难复杂病例,共享诊疗经验,由此推动和普及了结直肠癌MDT诊疗模式,促进了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

“在这种远程实时会诊和手术中,医生需要非常精细的画质才能够给出准确的判断,而5G网络的大带宽和低时延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汕头移动5G医疗负责人薛玮说,“此外,在手术过程中,低时延才能确保操作的精准,从而保证安全。”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应急医院,建立了以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的应急指挥智能化系统。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系统通过应急指挥中心与急诊科、救护车、外放单兵和执法仪的统一联动,从而实现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实时跟踪,能够第一时间将现场信息以视频的形式反馈回指挥总部,保证医院与重大灾难事故现场远程应急会商决策、指挥调度等工作的进行。而5G的超高清、低时延、大连接的特,能为应急救援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设想一个场景:病人在家中发病,5G救护车前去急救,在救护车上病人一接上设备,所有的病情数据就实时传输到医院,病人还未入院,医院就做好了立刻救治的准备。”陈永松说,利用5G技术开发院前急救项目是医院接下来开拓智慧医疗的新方向。

在汕大医附一院与汕头移动的联合项目中,着重推进5G在远程重症监护场景中的应用,促进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将从监护监测、诊断、医学影像实时传输、告警等各环节逐步实现5G+医疗健康应用创新。在这样的探索中,实现“一对多”、多区域重症患者的同时监护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不再只是一种愿景。

智慧医疗的外延与不足

智慧医疗的打造并不仅仅体现在具体救治上。

目前,汕大医附一院的大数据台涵盖收集了101个病种,是国内最多病种的数据库。数据中隐藏了很多信息,对大量碎片化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规律,从而服务临床研究。

8月10日由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研究团队完成,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的成果——国际首个可以识别39种眼底疾病及病变特征的多病种人工智能检测台DLP,以25万张眼底照相图片为数据支撑,同样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这不仅仅是科研的进步,这样的AI检测台对缺乏眼科医生,特别是缺眼底病医生的欠发达地区而言,无疑给当地患者带来了诊疗的福音。

可以看到,年来在智慧医疗的打造上,汕头成果不少,但执行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汕头在疫情的特殊需求下,催生了不少互联网医院,但并未覆盖所有医院。亦有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疫情趋于常态化,线上就诊的需求并不像之前那么多,因此医院建立了互联网医院的台,但没有设置医生的固定排班,目前台也基本处于闲置的状态。

此外,“5G+智慧医疗”的推进也并不容易,作为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资金持续、较大地投入。不少医院表示,虽然已有5G融合的构想,但距离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记者从汕头市卫健局了解到,年来汕头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机构本身自营盈余进行投入,对比省内发达地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明显制约区域医疗信息化技术升级和运行台的更新换代。而对于市二、三级医院而言,由于支持发展高新技术在短期内难以获得直接经济回报,因此缺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主动和积极。资金投入成为制约汕头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5G+智慧医疗”产业方面发展的主要难点。

■对话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电子健康研究所执行所长郭熙铜:

让“智慧”更好地融入民生

目前,汕头不少医院建立了互联网医院,在预约看诊、线上取药、远程医疗等方面发展相对成熟,但也存在分布不均、发展水参差不齐的问题。而5G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智慧医疗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理解智慧医疗?如何让“智慧”融入民生,成为一种推动力而不是阻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电子健康研究所执行所长郭熙铜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和应用场景需要深度融合,同时也需要各方的协同发展,为智慧医疗的探索创造条件。

5G扩能互联互通

南方日报:对于智慧医疗,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想象?

郭熙铜:包括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在内的医疗健康要素实现了人、物和信息的整合,从而在不同的医疗健康场景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互联互通,最终为居民提供全流程的医疗健康服务。

这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创新和提升呢?我认为有三方面:居民健康管理模式的改变、医疗决策更加精准化和个化、服务过程的管理优化。其中,服务管理优化既包括线上,也包括线下,同时还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汕头互联网医院上提供的咨询、预约等服务都属于线上优化,是对线下服务的一种互补和延伸,首诊还是需要在线下进行。这种模式能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虽然研究表明,“互联网+医疗”确实有助于缓解国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问题,让更多的医疗资源从丰富地区流向不丰富的地区,也产生了很多好的现象。但在我看来,目前的发展情况还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在频次和数量上尚未达到预期。我们探索后发现,一方面语言,特别是像潮汕地区这种方言的天然隔阂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线下空间距离也会影响患者对互联网台的应用和选择,因此并不能一味地发展线上台,线上线下的互动也尤为重要。与此相关的,社交媒体上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否紧密,也是影响“互联网+医疗”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南方日报:智慧医疗在慢病管理上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郭熙铜:慢病管理的特点一是长期,二是难治愈。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是,慢病患者基数非常大,医疗成本也非常高。在病床有限、医生有限、医院有限的情况下,解决慢病管理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信息化手段,即我们所说的智慧医疗。

因为智慧医疗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可移动、可追踪、可互动等,可以在院外场景中更好地服务于长期慢病管理。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慢病患者的健康压力,也可以减轻经济负担,从而减轻个人、家庭乃至政府社保的压力,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具有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南方日报:5G技术的融入将给智慧医疗建设带来哪些变化?

郭熙铜:5G技术能够支持远程环境下医疗数据的传输,用户并发量和网络延时也得到了提高。

这些技术上的革新使得很多场景成为了可能,包括智慧医院里的重症监护、远程视频、多学科会诊以及机器人、无人机救治等。而这些场景的应用提升又积累了更多医疗健康相关的高质量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更多知识和经验上的数据支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迭代优化的方式,就能够提升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数据的不断更新和扩充能进一步提升算法,形成一个良的循环。

赋能基层弥补不足

南方日报:智慧医疗可以怎样融入基层医院?

郭熙铜:2020年6月起,国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其中“强基层”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面对日益增加的居民医疗健康需求,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数量、经验、技术和知识储备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智慧医疗可以赋能基层医疗机构。

例如,通过开发可以辨别多种我国常见疾病的人工智能模型并应用到基层医院,帮助基层医生为居民进行医疗决策。很多基层机构是拥有基础电子设备的,可以满足这种简单的智能化需求。虽然人工智能永远代替不了医生,但这样技术赋能的方式可以减轻基层医生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对于医疗资源较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方式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医疗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上都有可以借助技术的地方。“强基层”要求从医疗转向健康,而要让健康行为有所改变,先要让思想上有所转变。通过线上台全方位对居民进行健康知识传播,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通过对家庭医生随访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可以进行基层早期健康筛查;通过线上智能化台和线下管理相结合,可以对基层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

深度融合多方协作

南方日报:智慧医疗该如何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更好地服务民生?

郭熙铜:智慧医疗确实对使用者的技术素养和软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兼顾有用和易用,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个化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健康素养和技术素养,不仅是医生和患者,政府工作者等其他相关参与方也要进行相关培训。

南方日报:目前制约智慧医疗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您有哪些建议?

郭熙铜:我认为目前制约智慧医疗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从技术上目前尚未做到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互联互通,这其中还涉及数据隐私与安全的问题。例如,我国移动医疗的标准体系、医疗健康病人数据的归属问题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其二,从服务上看,智慧医疗涉及的医疗健康参与方众多,包括医生、患者、医院、政府机构、保险机构等。如何让众多参与方在智慧医疗的场景下进行协同,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三,如何将智慧医疗技术与医疗健康的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也是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其实很多智慧医疗的项目落地并不理想,虽然技术上很高端,但是在实际场景中非常难以普及。例如研发的手术机器人,由于在有用个化、易用或者市场费用等方面存在制约,技术和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还不够,使得落地困难。

此外,目前智慧医疗知识体系仍处于比较碎片化的阶段,需要各方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磨合。在此期间,政策和市场需要给予智慧医疗发展更成熟、更体系化的支持。(●南方日报记者王涵琦)

标签: 信息化建设 智慧医疗 市场需求 基础设施

推荐阅读

2021年南海预计新增“小升规”企业840家 全面加快“两化”转型步伐

2021年,位于南海狮山的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顺利实现小升规,公司总经理助理郭旭文说,小升规后,企业...

东莞智治赋能撬动“效率变革” “智慧警务”让打防管控更高效

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如何像绣花一样精细?在东莞,数字治理已经深入到街头巷尾:智网工程以小网格支撑起精...

厦门电商直播助力全国网上年货节 携手构建两岸直播产业新篇章

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厦门分场暨厦门消费节(以下简称厦门年货节)1月10日正式启动。厦门市结合城市资源,联...

黄花镇打好“三张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擦亮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英德市黄花镇是生态旅游镇,地处英西峰林走廊核心区域,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和省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

南宁“一个路口一个策略”精细化治堵 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百日攻坚战”

近期,我们在江北大道葫芦鼎大桥桥底路口采取‘阶梯渐进式放行’模式进行优化改造,路口通行...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