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 正文

深圳以绣花功夫打造防灾减灾救灾“韧性城市”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 2021-10-20 08:28:09 来源:南方日报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检验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和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

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现代化抗震救灾能力水平,10月19日下午,深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了深圳市2021年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本次演练是自2019年深圳市机构改革以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实兵检验性演练。

此次演练模拟深圳盐田附近海域突发5.9级地震,地震波及全市,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山体滑坡、地面坍塌,部分道路、水、电、油、气、通信中断,地铁全网停运等场景。本次演练采取“1+1+10”的方式,即在盐田区设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辖11个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同时盐田区作为主演练场,在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坪山、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10个区设分演练场,采取场景模拟与真实响应相结合、集中展示与多点呈现相结合的方式。

一直以来,深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安全韧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深圳坚持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蹄疾步稳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以细之又细的扎实举措守护城市安全。

坚持夯实基础

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预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应急管理方法。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只有科学预判灾情,提前部署防范,才能抓住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先机。

深圳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深圳境内及周边分布有五华—深圳、珠江口、滨海等断裂带,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潜在威胁。

目前,深圳已建设了31个地震台站、1个地震监测中心,实现了地震监测专业化和地震台网维护标准化,监测手段包括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及监测能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与此同时,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还积极协调配合省地震局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完成了5个预警台基建和设备安装及14个预警终端安装工作。同时,协调接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7个地震台、2个海啸浮标监测数据及南海区综合信息系统。

为了进一步完善震情灾情快速报告机制,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编制了《2021年深圳市地震局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加强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及时核实前兆异常现象,开展地震趋势会商研判,为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提供服务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还制定了《地震监测台网管理规定》《地震信息报送及媒体应对工作指引》,积极稳妥处置了历年发生在深圳的有感地震及其他振动事件。特别是今年5月赛格大厦发生振动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立即组织分析地震台网监测数据,排除事发时因地震引发大厦振动的可能,第一时间通过该局微博、微信发布“深圳没有发生地震”的相关信息。

坚持防范风险

不断巩固地震灾害防御基础

本次演练,深圳共出动各类应急力量3000余人,各种抢险救援装备近300台,同时演练也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在现场救援方面,动用了精度高、定位准的地质雷达、成像雷达、音视频生命探测仪等建筑废墟深度埋压人员搜救技术装备。

在消防救援方面,深圳动用了灭火无人机、消防机器人等先进灭火装备;在医疗救护方面,协调救援直升机、快艇等装备紧急转运危重伤员。

在应急通信方面,深圳采用“一键通”、350M对讲机、小型应急平台、专线网络、融合网络等高效的通信技术手段,为指挥部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让深圳的防震减灾工作更具“智慧”。科技强安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作为“科技之城”,深圳将“智慧”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托科技创新的优势,探索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及智能大喇叭、智能杆、AI摄像头等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立起一整套“智慧化”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城市构筑起智能、高效的“安全屏障”。

目前,深圳已完成了全市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为深圳规划建设、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积极协调市教育、气象等部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省级1所)、科普教育基地(省级6个)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65个)创建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今年以来,深圳申报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1所。

此外,按照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部署,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还组织开展了全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重点对学校、医院建筑执行抗震设防情况开展全面检查,检查学校建设项目320项、医院建设项目83项、超限高层建筑3项、交通工程25项、水务工程1项,提交了检查报告。

为了加快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深圳市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标对表国家实施方案、技术规范和省实施方案,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编制完成《深圳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按照普查工作统一要求,明确部署市、区两级普查任务、普查成果和数据共享清单,精准落实责任部门和时间进度,全面推动普查各项工作任务。

此外,在2020年12月,经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意,全市实施《深圳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等8家单位牵头,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九项重点工程44项重点任务。该行动计划在三年投入逾338亿元,为深圳防灾减灾救灾补齐短板、提升能力。

坚持融合力量

不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为了适应机构改革任务要求和地震应急工作发展需要,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修订和完善了深圳市地震应急预案,明确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机构组成和各成员单位职责、应急响应级别及程序、保障措施等。

在去年组织的以“抗震救灾、生命至上”为主题的地震救援及救灾物资调拨演练基础上,今年组织开展的深圳市2021年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以“练预案、练指挥、练流程、练队伍、练保障”为重点,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磨合机制、优化流程;提高市、区、街道各层级信息报送能力,检验应急指挥操作流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锻炼队伍实战能力,检验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及协同作战能力;检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在演练科目上,本次演练共设置了近30个科目,主演练场模拟了地震会商、紧急疏散、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受灾群众安置、医疗救护、物资紧急投送、地面坍塌处置等科目,分演练场演练了地铁停运疏散、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危化品泄漏处置、桥梁断裂救援、海上游客被困救援、地质灾害处置、“孤岛”通信修复等科目。通过演练,检验组织指挥、协调联动、快速反应、应急救援和通讯保障能力,切实达到了“练预案、练指挥、练流程、练队伍、练保障”的目的。

而在城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方面,目前深圳已构建起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按照灾种和行业领域进行建设,主要包括电力、生态环境、建筑工程、交通运输、防汛抢险、森林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通信运营、海上搜救等10大类)、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此外,针对地震应急工作,正在依托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组建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伍,下设地震监测预警组、测震组、现场调查评估组、工程抗震组、振动监测组5个组。

在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方面,深圳坚持高质量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切实提升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市正常开放室外应急避难场所447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663处。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格,是人民群众栖居的家园,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所在。截至目前,全市662个社区中,已有165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21年3月,深圳市减灾委办公室、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震局联合印发《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实施方案》,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减灾社区的深圳地方标准,推动全市所有社区达到“深圳综合减灾社区”标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坚持预防为主

不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夯实基层基础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而提升全社会应急能力,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近年来,深圳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段,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多手段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今年5月,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举行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包括防灾减灾部门咨询宣传专题展、减灾救灾图片展、自救互救演练、应急救援特种设备展、百米减灾主题画卷长廊、主题风筝领航展、防灾减灾科技展示区、直升机展等,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人民群众应急自救能力。

与此同时,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宣传工作,通过打造一套覆盖不同人群的防震减灾宣传产品体系、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防震减灾科普宣导活动、构建一个防震减灾融媒体线上线下宣传矩阵,进一步实现深圳防震减灾科普内容规范化、形式创新化、宣传移动化、服务精准化,营造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浓厚氛围,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逃生自救能力。

在“学习强安”APP(目前注册用户逾376万人次)上,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在平台设置“防灾减灾”板块,以视频、漫画、授课、演示文稿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接下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还会持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人民群众应急自救能力。

相关

防震减灾知识

多样化科普

10月19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市地震局)在盐田区举行2021年防震减灾科普宣导与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展,以多种形式向市民科普防震减灾知识。现场观摩的群众既可听到工作人员对防震减灾知识的生动讲解,也可以看到或体验一大批深圳防灾减灾领域的现代化先进装备。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邀请了30多家单位和企业前来参展,活动分为“2021年深圳防灾减灾知识‘五进’成果展示板块”“防震减灾实物案例及新技术板块”“防灾减灾大型装备板块”“防震减灾科普互动体验板块”四大板块。

在2021年深圳防震减灾知识“五进”成果展示板块,为推进防震减灾知识“五进”工作,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今年创新科普形式,制作一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精品。现场为市民展示一批精美的防震减灾主题海报,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动画片、秒懂视频、科普课程等各类有关地震知识的产品;工作人员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市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读本、全彩漫画、明信片等,并耐心讲解防震减灾知识。

在防震减灾实物案例及新技术板块,展品数量超一百余种,涵盖监测探测、应急救援、通信保障、家庭备灾装备四大类装备,包括光纤地震计、红外线热成像仪、无线自组网宽带多媒体指挥调度系统、多脉冲电涌保护器等。

在防灾减灾大型装备板块,现场展出一批大型车辆,包括地震应急救援车、森林消防水车、水罐泡沫消防车、龙吸水排水车、通信保障车等,让参与人员一堵深圳防灾减灾领域装备,感受深圳不断推进应急能力水平。

前来参与活动的IT从业人员陈先生对记者说,现场活动产品形式丰富,工作人员的讲解通俗易懂,让他学习到了不少防震避险知识。安全专家马先生也表示,“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多多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了解突发自然灾害的正确应对方法,掌握自救和互救的诀窍。”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宣导与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展,推进深圳防震减灾科普内容规范化、科普形式创新化、科普宣传多样化、科普服务精准化,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从而营造“防震减灾全民行动”的浓厚氛围。(撰文:崔璨)

标签: 预警系统 韧性城市 防灾减灾 减灾工作

推荐阅读

东莞迈向和谐善治新高地 不断提升市域执法效能和司法水平

平安是微小到报修后路灯暗了复亮的欣慰;平安是核酸检测结束后扫楼查漏时的心安;平安还是对黑恶势力重拳...

广西重大项目建设吹响“冲锋号”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月10日,我区举行2022年一季度全区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活动以现场+视频的方式召开,主会场设在柳...

英德横石水镇新星村网格化服务管理见实效 帮助更多群众办好事实事

为使村级实现接诉即办,闭环处理,英德市横石水镇新星村在全镇率先实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成效明显。该村...

2021年莆田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0.2公顷 完成35个口袋公园、25处立体绿化

据莆田市园林管理局透露,2021年,莆田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0 2公顷,新建或改造提升绿道40 1公里,完...

云南省启动“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 多层次全方位满足广大群众过年需求

2022年1月10日,云南省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云南分会场举行了启动仪式。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震...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