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垃圾是这么处理的。”“科普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分类的乐趣。”“源头一定要分好类,再通过统一收运处置变废为宝。”近日,江门市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开展第四期专项观察,聚焦垃圾分类科普宣教,观察团成员们走进全市科普教育基地,来了一场绿色环保之旅。
垃圾分类,科普先行。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江门紧盯群众习惯养成,着力推动全民参与,在全市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江门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垃圾分类培训学院,组建公共机构系、社区治理系、专项执法系、法律法规系等四个系别,招募200余名志愿讲师,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的主题宣传活动,构建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矩阵,让市民尽享“科普大餐”。
记者从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江门全市共建成7个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接纳超10万人次进场参观;垃圾分类互动实践覆盖城区105所学校,7所学校先后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全市城管环卫系统副股级以上干部结对城区124个社区推行“点对点”分类指导制度;3家专业社工机构进驻核心社区开展桶边督导,万余名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江门生活垃圾分类万人志愿服务品牌逐步打响。
寓教于乐
沉浸式互动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小卫,小卫,香蕉皮是什么垃圾?”“香蕉皮是厨余垃圾。”走进蓬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馆,一款名叫“小卫”的智能机器人引起了市民观察团成员们的关注。除了能识别上万种垃圾,“小卫”还会听指令,跟随观察团到不同的区域进行介绍。
科普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为了培养公众分类意识、增强分类知识储备,江门三区四县着手建设垃圾分类科普宣教馆,并结合现代智能技术,例如触控双屏互动、全息幻影成像、墙面投影、体感游戏等,将科普教育和互动体验融为一体,激发公众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我们希望用有趣的方式向市民科普分类知识。”蓬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于去年4月建成,开放后馆内布置和设施还进行了多次调整,“走出去”借鉴了不少好点子,“现在馆内设有知识宣传、宣传片观看、创意手工欣赏、趣味游戏互动、VR体验等板块,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时尚垃圾分类宣教馆。”
科普馆内,市民观察团的成员们饶有兴致地体验各种互动游戏。绿色勋章游戏中,观察团成员轻松完成分类知识小问答,现场拍照赢得“分类达人”勋章照;万物溯源游戏里,跟随屏幕滑道在江门地标建筑中找寻玻璃、金属、纸张的“前世今生”;体感游戏更加吸引人,隔空单手一抓,就能将垃圾“投进”相对应的分类桶内。
“沉浸式互动体验让科普馆更好地发挥科普作用。”江门市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蓬江分团白沙组组长杨学辉认为,趣味性是科普馆受公众欢迎的重要原因。“参观者通过互动体验,能快速、深入地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以及分辨技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
同样位于市中心城区的江门京环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也因其趣味浓厚颇受孩子们的喜爱。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家庭小厨房、市政收集处理、四分类魔方、趣味抢答等多个功能区向群众展示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自今年2月开放以来,场馆内举办了100多场参观活动,累计接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观3000人次。”该体验馆相关负责人说。
全程追踪
“零距离”直击垃圾分类处置闭环
走进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眼前的场景颠覆了人们对垃圾焚烧厂的固有印象:没有散乱的垃圾和灰尘,闻不到难闻的气味,听不到机器运转的声音。优美的外观、清新的环境,让它更像是一处公园。
事实上,这里是江门全市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总规模达600吨/日。同时,江门市西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在此落地,该项目负责处置来自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市的餐厨垃圾,设计总处理规模达150吨/日。
“为了让市民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处置过程,我们依托处理中心设置了环保展厅,另设焚烧项目中央控制室、垃圾吊控制室等参观通道,打造成青少年环保教育宣传、科研机构研发的实践基地。”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民观察团成员隔着玻璃墙看到,收集到的生活垃圾由垃圾运输车运进厂区,经地磅自动称重后送至垃圾储坑。垃圾吊操作室中,工作人员控制着抓斗起重机,将已经脱水、发酵后的垃圾投入焚烧炉。中央控制室里,偌大的监测电子墙上,项目运行情况、炉内温度状况一览无余,数名工作人员正实时监控。
“平时在家里不觉得生活中有多少垃圾,这次实地观看之后,才知道生活垃圾处理的过程原来这么复杂,垃圾焚烧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参观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全过程后,市民观察团成员王丽感触颇深,“今后要更加注重前端分类。”
以园区为载体融入科普教育的不止一处。在江门市区餐厨垃圾处置厂,运营单位江门绿源环保有限公司打造了全市国资系统首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除科普教育基地展厅外,我们还在处理车间内设有66米参观长廊,让参观者看到餐厨垃圾从卸料、分选、破碎、制浆、厌氧发酵、资源利用以及残渣输送的全过程。”江门绿源环保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江门市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团长邓小利看来,经过科普馆内系统的学习后,再结合实地观摩,将更有利于所学知识即时消化和吸收。“想做好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得摆脱传统的‘填鸭式’宣传,用最真实的数据、影像和沉浸式互动体验,使参观者受到感染,充分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内涵和意义。”邓小利说。
矩阵辐射
全民参与推动垃圾分类纵深发展
一根普通的麻绳,一圈圈地捆着废弃的塑料瓶,再用废纽扣和铁丝做花束,做成了花瓶摆件……在新会区垃圾分类科普馆二楼手工制作展示区,学生们开展实践活动,把废纸桶、易拉罐、玻璃瓶等材料通过创意制作成精美艺术品,绿色环保理念入脑入心。
科普馆是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课堂。依托全市科普基地资源,江门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景区的“六进”活动,提升场馆科普实践功能,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覆盖率高、传播广泛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矩阵。
今年暑假,江门市东湖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志愿服务开启,10多位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了一期特别的培训班——垃圾分类科普馆志愿值班服务培训。“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当科普馆的小讲解员,为市民介绍垃圾分类小知识,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该体验馆讲解员李群娇说。
依托东湖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志愿者用行动影响市民。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成员谈斌也是讲解员之一,“起初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活动,但培训过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位讲解员,更是垃圾分类宣传员、行动者,希望能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分类宣传与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融合。”
“小手拉大手”成为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今年初,江海区新民小学垃圾分类实践基地建成启动,基地设有崭新的智能垃圾分类机、色彩分明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富有童趣的垃圾分类主题小广场,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覆盖其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江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城区105所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垃圾分类互动实践,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校园德育教育课程,嵌入基础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从垃圾分类基地、文化墙、主题班会课到实践活动,全市学校正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环保教育,让学生带动家人、社区居民一起践行垃圾分类。”该负责人说。
如今,江门正大力创建垃圾分类万人志愿服务品牌。“垃圾分类科普矩阵不仅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推动垃圾分类纵深发展,还将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激活创新智慧,激发创新力量。”邓小利说。(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婧媛 通讯员李洛瑶)
平安是微小到报修后路灯暗了复亮的欣慰;平安是核酸检测结束后扫楼查漏时的心安;平安还是对黑恶势力重拳...
1月10日,我区举行2022年一季度全区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活动以现场+视频的方式召开,主会场设在柳...
为使村级实现接诉即办,闭环处理,英德市横石水镇新星村在全镇率先实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成效明显。该村...
据莆田市园林管理局透露,2021年,莆田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0 2公顷,新建或改造提升绿道40 1公里,完...
2022年1月10日,云南省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云南分会场举行了启动仪式。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