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维推动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服务龙江先进制造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新模式推动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助力龙江传统行业体系建设。
以新机制赋能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瞄准制造强国和龙江振兴战略布局,打造龙江工程师专业团队,助力龙江创新驱动发展。
记者从黑龙江省教育厅获悉,哈工程、哈理工等13所省内优势理工科高校,与中国一重、哈电集团、哈飞集团、中电科49所、新光光电等38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成立龙江工程师学院,建立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制造强国、东北振兴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助力区域协同,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
龙江工程师学院的核心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破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让“人才链”衔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从而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龙江工程师学院院长程建华介绍,龙江工程师学院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瞄准企业“真问题”,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定制化”培养。
哈工程联合哈电集团、黑龙江省航运集团北方船舶有限公司,成功研发设计的国内首条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领航之星”在松花江某支流下水。该内河船也是哈工程成立龙江工程师学院后,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的成果。
哈尔滨工程大学龙江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基地
哈工程龙江工程师学院成立至今,与哈电集团、中航气动院等大型企业共设2000万联合基金,推进教师“沉浸式”入企35人,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74项,已形成对接意向58项;与中航气动院、电科49所等一批重点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联合培养。
2021年,哈工程动力学院教授杨晓涛作为学校首批“沉浸式”入企教师带领团队来到哈电集团,担任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舰船动力研究所所长,积极推动“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项目。
“我选择进入企业的初衷是想通过我在企业与一线人员的接触,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并把这些问题转化为我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课题,通过我们的研究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痛点’。”杨晓涛告诉记者。
国内首条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领航之星”下水
在“领航之星”正式立项后,杨晓涛带领14名入企专业硕士,采用电池自适应保护及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电池源动力效能低、续航能力差等技术难点,为“领航之星”研发了全电力发动机。“领航之星”电推船动力系统设计仅用半年就完成了研发、设计、建造等过程,正式开启了我国寒地电推船的领航之旅。
哈电集团哈电研究院项目主管赵云凯是杨晓涛共同“搭班”的企业导师,在他看来,通过龙江工程师学院的培养模式,可以找到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企业想要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杨老师提供给我的是理论上的指导,而赵老师给我提供的是实践上的帮助。进入企业后,我能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仿真以及优化,让我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升,也为我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常鹏浩是哈工程动力学院研究生,入企后他参与了“领航之星”项目的研发制造,并以此确立了自己的研究生课题,对他来说,入企实践与“双导师”制让他受益良多。
通过校企“双导师”的联合培养,哈工程14名来自船舶学院、动力学院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哈尔滨理工大学在2023年招生计划中设置70名龙江工程师学院硕士专项招生计划,汇集优势产业、行业、教育和人才资源,通过“学院+联盟”的新时代产教融合形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池明赫告诉记者,依托龙江工程师学院和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学校开展学生入企、校企双导师、团队联合攻关、校企协同合作,全方位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将推荐教师“沉浸式”入企,指导学生进入企业技术攻关一线团队。
与齐重数控开展合作交流
池明赫表示,以服务龙江地区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出发点,面向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和双碳战略,建设黑龙江省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同时,建立产教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研究生企业直接就业率90%以上,引导学生就业龙江、服务龙江、扎根龙江。
“2022年初至今,已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开启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多元一体的新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教授沈涛表示,学院以制造业为依托,突出传感器和仪器仪表技术与制造、智能信息传输技术与制造、生产安全公共技术与管理及电子信息类科研特色,在推动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的同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介绍成果转化产品
“测通学院研究生先后与新光光电、鸣川汽车等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进行联合培养,先后为企业解决了太阳能高效远程导光方案、抗电磁干扰汽车尾气环境监测系统、基于VR的图像处理等技术难题;在抗电磁干扰汽车尾气环境监测技术中,针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新能源汽车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利用光纤传感技术替代了现有电磁式汽车尾气环境监测方案,解决了电磁干扰难题。”沈涛说,在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卓越工程技术能力的同时,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引人留人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记录数据
沈涛表示,在“学院+基地”专硕培养模式下,把企业真正的需求、技术真难题凝练定义为研究生培养课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通过导师和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把已有科研成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以针对工程问题进行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提升凝练,产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高精尖成果,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正在针对企业“痛点”问题进行课题实验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跃军介绍,黑龙江大学依托龙江工程师学院,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进、最终全覆盖的模式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设置集成电路工程、土木水利工程两个工程类专业学位作为试点,共计招生30人。
“招生过程定制化、双导培养制度化、毕业论文实践化、就业环节优先化。”这是龙江工程师学院的四大特色,强化学生课堂理论与实习实践的融合,开设校企共建课程。同时,学生在毕业时除毕业证、学位证外,工程硕士毕业生可按规定授予工程师职称资格。
据悉,哈工程龙江工程师学院成立以来,共有230名教师对接省内科技企业82家,梳理对接200项技术难题,16名教师“沉浸式”入企挂职,577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入企实习。
自龙江工程师学院成立以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佳木斯大学5家研究生培养单位首次开展龙江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计划招收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76人。
标签: 工业基地
以新思维推动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服务龙江先进制造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新模式推动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27日,记者从省医保局获悉,为进一步健全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制度
问鼎苍穹,是飞天的梦翻山跨海,是超越的梦禾下乘凉,仓廪实足是华夏千年的农耕之梦(识别二维码开启梦境)
12月28日一大早,市民们就在安达市四道街三元至盛药房内排起了队,确认登记后,每位市民都可以免费领取
□本报见习记者唐海兵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生物经济作为全省加快打造的四大经济新引擎之一,提出打造“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