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焊接圆舞曲
【资料图】
③夕阳下的建设者。
④高铁修到我家乡。
⑤磨煤机抢修。
⑥劳动者的喜悦。本版图片均由黑龙江省总工会提供
栾晓燕
张怡
裴立聪
桂玉松
张金友
姜毓君
于洋
产品操控。
□李冰 本报记者 王彦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4月23日,我省举行“五一劳动奖”颁奖仪式,隆重表彰了一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27日,我省84个荣获全国“五一”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在京受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如今的黑龙江,正在聚力拼经济、全力上项目、蓄力谋发展,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奋斗。
无论是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还是科研攻关,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或是深度融入,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以及厚植绿色生态新优势,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都需要广大职工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刊发部分优秀劳动者的典型事迹,以此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凝聚奋进力量,在新征途上奋发有为,奋楫争先,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在实验室里,她是科学家、带头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38年坚守大豆育种;在育种田中,她是育种家、女汉子,脚踏实地、匠心独具,54个品种优势聚集;在新媒体课堂上,她是科技女主播,把农业知识送进千家万户,10万粉丝乐得所需;在龙江沃野上,她是科技特派员,把致富种子播进农民心里,百万效益惠及豆农……她,就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栾晓燕。
为培育一个新品种,她会进行几十次组合、几百次实验选择,跑上千公里进行鉴定、示范……最终,她带领团队育成了54个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增收大豆80亿公斤,净增社会效益逾350亿元。
“黑农84”是栾晓燕的杰作之一。“黑农84”的问世,实现了大豆多性状基因聚合技术的重大突破,破解了大豆品种常见的高产不优质、优质不抗病的难题,填补了国家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同步品种审定的空白。“黑农84”累计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已成为近三年我省推广面积前两位、全国推广面积前三位的大品种,2022年被评为全国大豆高产竞赛“金豆王”第6名,为国家大豆扩面增产、推动产能提升、产业绿色发展、保障食用大豆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让农民种上好品种,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栾晓燕说。为了这个心愿,她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奔走在服务“三农”的最前线。
她还通过“科技助农在线帮”“科技惠农大讲堂”等平台线上线下培训农民、技术员6万余人,发送课件、品种等资料2万余份,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科技助农的践行者。
“一粒种子很重,‘豆’大的事牵系着百姓的温饱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助农路上,栾晓燕竭尽所能把“黑农号”大豆用起来,真抓实干让豆农们的腰包鼓起来,担当有为把帮扶县大豆种植挺起来。在促进大豆产能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道路上,栾晓燕始终践行着“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初心。
张怡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博士、哈佛大学访问交流学者,2012年7月作为高端人才从北京引进到哈尔滨,加入中国老年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那时的黑龙江再生医学产业还是一个空白。可以说,我参与并见证了黑土地上再生医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部发展历程!”张怡回忆道。
如何唤醒隐藏在干细胞中可以让生命重启的神奇力量,全球科学家都在竞相寻求答案。
张怡带领团队探索采用更方便的人体外周血作为干细胞制备原始材料,从“一滴血”中获取更多潜能的干细胞。短短几年时间,便建立了设计容量500万人份的亚洲最大、储存品种最全的“细胞银行”。“2015年我们成为全国第一家以干细胞为主营业务的新三板挂牌企业,201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东北地区临床细胞制备中心,2018年建立了北京和武汉分公司,实现挺进全国的三级跳!”张怡不无自豪地说。
2016年,张怡团队研究成果“长期储存与复苏培养免疫细胞技术”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首创的sPL技术在骨伤病、疼痛、皮肤损伤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十项。“该技术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目前sPL项目转化进入多家医院,成为全国再生修复技术首个在医院能够临床运用的项目。”张怡介绍。
因为全链条自主研发的高效免疫细胞技术和世界首创sPL技术等项目在全国再生修复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老年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2018年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企业,入选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获得“中国科技创业贡献奖”,填补了黑龙江省医药产业从未获得该奖项的空白。张怡也因之被形容为:一个人的到来,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再生医学行业的发展。
在客户眼中,裴立聪不仅是业务能力极强的收派员,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最美快递小哥。
在大庆顺丰速运红岗分部,裴立聪已经工作4年有余。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儿,他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2019年7月一次派送快件途中,裴立聪接到一位老客户的电话,因遇到急事需要处理,该客户无法接孩子放学,请裴立聪帮忙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中。裴立聪立刻答应下来,放下手中的收派工作,赶至小学门口接上孩子。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担心孩子淋雨感冒,裴立聪将身上的雨衣脱下来给孩子披上,自己淋着雨将孩子安全地送至住家楼下,直到客户回来,才放心离开,继续派送快递。
2020年9月一次爬楼梯送快件时,裴立聪路过一位老人家,透过房门,楼道里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像是什么东西烧焦了,还有一股煤气味。不好!裴立聪大声敲门,终于把睡着的老人敲醒并打开了房门。进屋后,关闭煤气、开窗通风、处理烧焦物体,并把老人背至户外,裴立聪一气呵成,陪护老人直至其亲人到来才离开继续手头的工作。
2021年10月一次送快递路上,裴立聪发现路边有部手机,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某位客户的,遂与失主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将手机交还到失主手中。
除了热心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裴立聪还是位业务能力出色的好师傅。在红岗分部,公认裴立聪有“三最”:送件最快、徒弟最多、最乐于助人。网点的工作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出色完成,一有时间就帮助新人如何收件、派件,如何跟客户沟通、处理网点作业。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他还会帮助网点仓管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如建包、盘点、损坏处理等,他教过的徒弟先后有30多人。
“五一”临近,大家都沉浸在小长假将至的喜悦中。而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却依旧是钢花飞溅、机器轰鸣。
在一台大型数控机床前,桂玉松双眼紧盯一块重达百吨的实心钢坯,轻触操控案板,伴随着机床轻微的转动声,特制的刀具伴着润滑油,探入钢坯内部。
“这些大型部件已经历千百道工序,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前功尽弃!”桂玉松说。
桂玉松的工作就是在一个个巨大钢坯内加工出长达十多米的深孔。“最初刀具刚一搭上银色的钢锭,就不停抖动,吃不住劲儿,刀具损坏无法加工,精度更是无从保证。”
桂玉松带领团队一边干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次次的试验过后,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削钢如泥”的特制刀具,钻套孔速度从原来的24小时可钻100毫米,提升到如今的最快8小时可钻超7米。
随着钻孔技术的炉火纯青,新的任务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桂玉松团队迎来了超大型部件——某常规岛电机转子的加工任务。这是目前国际上直径最大最长的发电机转子。在加工套取中心17.8米长的中心试棒时,团队遇到了瓶颈。“刀具振动损坏无法加工,一度停滞,有些外国专家甚至断言我们没有能力加工这样高精尖的产品。”桂玉松讲道。
为了突破这个“卡脖子”难题,桂玉松克服深孔加工看不见、摸不到的困难,数十天不分昼夜地守在机床旁,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白天修复刀具磨损、改进刀具结构,晚上试加工,终于掌握了常规岛深孔套料核心技术,成功套取了17.8米长的中心试棒。
“消除毫厘之间的误差不仅需要手、眼、身法高度协调,更需要信念和耐心。刀具更新,时代更迭,自主制造中国装备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桂玉松说。
“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金友(左三)常说的两句话。
扎根大庆油田14年,张金友以“三超精神”破解了重重“地下谜题”,冲破非常规油气理论和技术“封锁线”,为祖国成功找油,为龙江“油头化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首战致密砂岩啃下“硬骨头”。2012年,毕业没几年的张金友就承担了齐家—古龙地区高台子油层和扶余油层致密油项目。此后1000多个日夜,张金友超负荷运转,终于在上千米深的地下找到了又富集、又好采的致密油“甜点”区块,提交了1亿吨以上的储量,为大庆油田新增了一块可采资源。
再战新类型勇闯“禁区”。在研究砂岩油的过程中,张金友又把目光瞄准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新类型。这种类型的储层比致密砂岩更致密,开采难度也更大,被列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禁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开发的先例,国外专家也认为不可能实现高产。既无现成理论指导,又无成熟技术应用,张金友带领团队从零做起。经过3个月的刻苦研究,大胆提出“往盆底里纯页岩钻井,才能弄明白我们这儿能不能成”的设想,打破传统砂岩内找油的思路,向深湖区凹陷最深位部署了第一口取心井,成功取心473米,终于在只有头发丝1/500大小的孔隙中首次发现了石油的大量存在,用几十万条数据建立了第一口“铁柱子”井,找到了最优富油层段,部署了该领域第一口水平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陆相非常规油气新类型从0到1的历史性重大战略突破。
屡战屡胜端牢“能源饭碗”。2020年疫情特殊时期,为了抢进度、快速打开页岩油攻坚战新局面,农历大年初三他就从老家回到工作岗位。就是靠着赤诚的热爱与坚守,他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创新原位成藏地质理论,打破了传统石油勘探开发理念和认识,实现了从经典石油地质学运移成藏到原位成藏的跨越,成功提交预测石油地质储量十亿多吨,迈出了资源向效益储量转化的关键一步,成功设立国家级示范区,有力推动了我国陆相页岩油革命的步伐,为大庆油田接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我国乳品领域知名专家,他致力于乳品质量安全和功能性乳品的研究开发,为中国乳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作为具有红烛情怀的老师,他以“东农学子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为夙愿,努力培养中国乳业发展“头雁”。他就是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姜毓君。
前不久召开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对媒体介绍说,企业正和东北农大进行战略合作。东农有一株菌种,目前在健康领域是前沿科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案例。王均豪盛赞的菌种,就来自姜毓君团队的研究。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姜毓君科研团队发掘搜集了大量的益生菌资源,并建立了益生菌种质库和信息库,攻关了一系列的科研难题,助推益生菌走向产业化。
作为乳业大省,黑龙江是国内最大的婴幼儿奶粉产业基地。姜毓君深耕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成分研究、加工关键技术和质量安全领域研究。他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作为牵头人和主要起草人员,参与制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等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了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质量安全水平的大幅提高。他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振兴中国乳业科技创新带头人、中国特殊食品发展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作为学院和学科带头人,学院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他心头的大事。他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如今学院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了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全覆盖。学院现有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成功获批我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在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院位列世界第38位,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多重身份下,姜毓君很忙,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然而,无论是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还是公出归来凌晨到家,第二天一早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姜毓君表示,要为国家的食品安全领域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为国人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于洋(左一)奋战在输电运检战线25年,爬冰卧雪、翻山越岭。进入智能时代,这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巡检排头兵,逐步推动以“机巡”代替“人巡”,圆满完成了输电运检“化茧成蝶”的蜕变。
2015年,在公司支持下,“无人机航模兴趣小组”成立,从最初只有6人,渐至发展到拥有16名飞行骨干的“于洋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各专业飞训人员70余名。
哈尔滨输电网地处高纬度,如何在极寒天气中应用无人机是于洋经常琢磨的课题。在零下24摄氏度环境下,他找来不同型号的绝缘子淋水冰冻,用不同时间、压力、饱和度的“乙酸钾”溶液喷射覆冰试件,记录融冰数据。数据化配比溶液后灌注喷射器,用飞行喷射尝试解决高寒地区输电设备覆冰问题。
2021年,首个省公司级“高寒地区输变电智能巡检技术实验室”挂牌成立。针对高寒地区智能巡检技术、高寒地区无人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智能应用设备性能优化设计三个方向,于洋主持实验室进行深入探索,为职工搭建学知识、练技能、搞革新和求创新的工作平台。
面对新的科技手段,于洋始终走在前列。2019年初,团队首次完成了高寒地区“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带电处理输电线路设备缺陷作业。从无人机特巡检查发现缺陷,到机器人在线作业全程实时监控,并成功与机器人带电检修协同作业,哈尔滨供电公司在深入应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践性新跨越。
融会贯通运、检、带电等各个专业的需求,于洋开展“无人机+”技术创新工作;带领团队研发无人机巡检移动机舱、无人机激光建模、无人机带电水冲洗等新技术;搭建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设备全景管理,实现了电力影像数据远程采集,缺陷数据AI智能识别分析,电力线路高质量自动化巡检,为公司在深入应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于洋主持研发创新成果12项,带领团队研发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为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司设立之初就把技术领先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正是通过技术领先,公司产品完成了自主创新,完成了替代进口,长期在所从事的领域领跑。”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喜军说。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我们从大量的客户中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企业普遍拥有自动化生产线,但其中数字化比例并不高,工厂数据共享很少,使用智能化技术的少之又少。博实股份主要致力于向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工业制造企业实现工厂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智能制造。”邓喜军介绍。
多年来,博实股份形成了适合自身和行业特点的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体系。公司进入新行业、新领域,通常以关键单机设备(“点”)切入;在突破性解决行业痛点后,快速组成自动化生产线(“线”);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对行业理解的深入,进而完成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面”)。这种“点→线→面”的研发路径,有助于集中资源,降低技术开发风险,提升企业研发效率,打开行业成长的天花板,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博实股份针对传统电石行业(电石法生产PVC)高温出炉环节的替代人工需求,创新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高温炉前作业机器人,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原创、首创。“公司现在能够向电石行业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这是颠覆性的产品技术,彻底解决了安全生产问题,助力客户生产更高效,从而实现用高新技术产品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公司(高温)炉前作业机器人及周边系统在电石领域处于世界范围内应用领先地位。公司持续研发高温特种机器人在硅铁、硅锰、工业硅炉等高温炉前作业环境的应用,已陆续取得阶段性成果。
孟加拉派拉桥项目、中国商务部援冈比亚上河区公路桥梁项目、中国商务部援赞比亚姆皮卡市政道路项目、中国商务部援几内亚比绍西非沿海公路比绍至萨芬路段项目……多年来,龙建股份海外项目建设团队积极践行国企担当,高质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海外项目施工任务,在当地民众心中修建了连心桥、友谊路。
2021年,项目工长高洋和团队一同前往几内亚比绍。项目建设期间,高洋的父母相继离世。他连父母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但他强忍悲痛,一心投入项目生产建设。
项目总工程师张家君的手机屏保是年幼儿子的照片。为了项目推进,他连续数载奋战海外,妻子临产时也没能陪伴在身旁。儿子两岁生日的时候,他只能通过手机视频为宝贝送上生日祝福。
项目负责人孙继东夫妻二人同时奋战在海外,家中大小事全靠老人照料,“我们亏欠父母和子女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完成3年的冈比亚项目建设后,孙继东回国短暂休整。在刚刚做完疝气手术、腹部仍有大量积水的情况下,毅然与妻子启程赶赴几内亚比绍,继续推进新的项目建设。孙继东夫妇还一次次将探亲机会让给了别人。
身患重病仍不肯休息一天的杨超、婚期一拖再拖的姚熔鑫、双亲病重也无法陪伴的张鑫……在龙建股份海外项目建设团队中,这样“不称职”的丈夫、父亲和“不孝子”还有很多,但他们毅然选择了远方,只顾风雨兼程。
牺牲小家,顾全大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狂风暴雨中、严寒酷暑中、荒漠冰原中、思念孤寂中、危难艰险中,他们以心中信念铸就脚下万条新路。
标签:
①光荣属于劳动者。②焊接圆舞曲③夕阳下的建设者。④高铁修到我家乡。⑤磨煤机抢修。⑥劳动者的喜悦。本版
本报27日讯(记者王彦)27日,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
27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黑龙江省农产品气
人间最美四月天,26日凌晨林口县大盘道、海林山市镇笔架山迎来一场春雪,清晨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整个世界
26日,哈尔滨市首届职工技能大赛暨第十八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启动。当天,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