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 正文

前海加快集聚全球人才 率先探索个税改革破解跨境执业难

  • 2021-11-01 09:14:33 来源:南方日报

“前海营商环境比其他区域更开放和贴市场,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才政策。”

“前海给予入驻企业很大支持,特别是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补贴和人才住房政策,为我们吸引到很多国际顶级人才。”

……

10月28日,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启动建设,瑞银前海、恒生前海、东亚前海证券等多家集中签约或入驻的外资港资企业代表,谈及“为何选择前海”时,都不约而同为前海人才政策点赞。

作为国家级战略台,前海先后被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港人才特区”,并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加开放的全球人才吸引制度,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人才制度创新成果,推动前海人才集聚创新发展。

随着前海扩区,人才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前景都极大拓展。前海将依托建设中的前海国际人才港、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深港数字经济集聚区等重大人才工作台,实施更开放的引才留才管理制度,力争将前海打造成国际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和生活的第一站和首选地。

引才

率先探索个税改革破解跨境执业难

一个区域要从零开始创新创业,需要各种要素,其中作用最关键、最有活力的正是人才,否则资本、项目、技术再多,后续发展也乏力无序。

2010年获批时仍是滩涂之地的前海,深谙此中重要,建设初期即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招才引智。2012年6月,在国务院批复支持深圳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中,人才内容占到1/5篇幅,其中就包括率先探索个人所得税机制改革。

由于内地与港澳及海外地区的税率标准不同,人才流动的积极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前海据此在全国首创对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

“前海个税优惠政策非常好,为我们吸引到很多国际顶级人才。”瑞银前海是首家在前海落户的国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以前海为基地开展国内业务。谈及对前海营商环境的最大印象,其公司首席运营官蔡永为说。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前海已累计认定9批次共1611人次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发放个税财政补贴7.4亿元。其中,2020年申报人数大幅增至508人,港籍人才占总认定人数50%以上。2019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将此项特殊财税政策复制推广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

作为深港深度合作区域,“破解跨境执业难”则是前海引才的另一大特色。

2021年3月,香港人陈志新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变大了。在国内首家由港澳投资的税所——国正郑郑税务师事务所成立后,他成为该所审计经理。

这源于年初印发的《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前海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做到全面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执业要求的区域,包括取消资格考试、拓宽服务区域、放宽服务范围等,2000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因此受惠。

截至10月,已有64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办理完成跨境执业登记,3家合资税务师事务所完成行政登记。“这将吸引大批香港税务师到深圳工作。有利于深圳税务服务与国际接轨,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职业发展机遇。”陈志新说。

事实上,在此之前,前海已不断搭建粤港澳职业共同体交流发展台,通过创新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方式,在推动粤港澳人才要素跨境便利流动方面先行先试。

除了涉税领域,工程领域的建筑、工程、规划、测量等20多类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士,亦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在前海直接执业。目前,已累计吸引香港工程企业超过42家、专业人士217人,香港建设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在前海签订合同金额超20亿元。

此外,前海还集聚了7家粤港澳联营所,占全国的58.3%,有48位港澳法律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

今年以来,为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前海率先启动实施“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累计按月度为港澳青年提供百个以上工作岗位。截至目前,已组织144家企业发布1089个工作岗位、313个实岗位,收到港澳青年就业简历2200份、实简历323份,推动超过160名港澳青年签订就业或实协议,许多人在顺丰、财付通、商汤科技、安银行等企业找到心仪岗位。

接下来,前海还将建立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香港猎头公司等合作机制,合力开展青年招聘和就业推广;定向扶持发展与港澳青年需求联系紧密的物流、餐饮产业,靶向吸纳香港外溢失业人群,开办更多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营;探索在前海企事业单位实可作为港澳青年的社会实实践学分加分项目;探索允许取得高中、副学士及高级文凭的港澳青年在前海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留才

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工作居留更便利

筑巢引凤,“凤”来了,“巢”如何加固,是“凤”能否长久留下的关键因素。

前海坚持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持续“固巢养凤”,扫除阻碍人才发展路上的各种障碍,为人才发挥所长提供更为高效、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

2015年即来前海工作的港籍工程师李志健深有体会。2018年3月20日,他突然在前海管理局官网上看到一则公告:在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即日起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并在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当时就很高兴,因为这个证每两年就要办一次。办理过程很复杂,每次需往返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外专部门3次,耗时至少一周。还有很多限制,比如体检要在指定医院做,换单位或回乡证换发,都要办理变更或重新办证等。”李志健坦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澳人士内地就业的积极

而李志健不知道的是,这个前海在全国率先落地的措施,实际打破了我国已实施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4个月后,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前海改革再次全国复制推广。

如今已50岁的外籍华人、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监察高级经理ZHANGWEI三年前从前海拿到了广东首张外国人积分“中国绿卡”,成为全省首位经积分评定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技术人才。“这不仅给我带来许多便利条件,更让我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ZHANGWEI说。

而这也是前海突破制约国际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在构建国际化人才环境方面的先行先试,目前已累计办理外籍及港澳台高层次人才推荐函28人次。同时,前海完善企业和人才信用数据,建立有关出入境便利措施,新增设人才类商务备案制度,已有1438多家企业4147人次通过此项政策获得赴港便利。

从更大范围,前海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国际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先后成立“前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广东院士团队创新创业前海驿站”“前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环境。

比如,开展人才精准服务,推行清单管理模式,先后建立“前海外籍人才紧缺职业清单”“前海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清单所列紧缺职业人才被纳入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范围。由前海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对国际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链条”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

成立国际人才服务工作站,率先在深圳实现外国人才服务“三窗合一”,整合人社、外专、公安的外国人才管理服务职能,一站式办理243项市级服务事项和47项前海服务事项。

此外,加强人才住房保障,通过配建、采购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人才住房,目前已推出6300余套前海人才公寓。

聚才

实施更开放制度吸引全球人才聚集

随着人才日益聚集,走过“创业十年”的前海已迎来“黄金十年”。2021年9月6日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更是将前海面积扩大8倍,极大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实施更开放的全球人才吸引和管理制度”成为前海推进的重点。

事实上,除了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如聚焦国际人才出入境、执业、创业等诉求,完善出入境便利、执业顺畅、创新创业资金自由流动的制度创新体系外,前海自去年已开始谋划高标准建设前海国际人才港,加快人才集聚,并于今年2月,梳理出130项国际人才来深创新创业的痛点难点,提出“4港9中心8大业态”战略规划。

希望依托前海国际人才港,实现“四个一批”目标,即引进一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领域,制定“全球战略科技人才清单”,量身定制“政策包”,实行“一人一策”引进。

打造一批前海国际人才合伙人。聚集全球顶级猎头公司和国际咨询公司,借助其品牌辐射和资源链接功能,推动形成国际人才影响力中心。

发起成立一批国际组织。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发起成立国际科技、人才、标准等组织,联动周边区域科技基础设施,构建特色科技服务集聚区,靶向引进具有国际水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设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开放共享的海外用才新模式,支持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在日本、韩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建立若干海外研发机构。

另一方面,前海还将努力构建“高端国际人才集聚区”,重点瞄准高端访问学者、高端专业人才、高端海归人才、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人员,搭建国际高端人才数据库。设立联系海外人才专门机构,拓宽引才范围,逐步加大从发展中国家引才力度,并建立高端人才服务工作机制,解决信息不畅、衔接不顺、生活不便等困难,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

比如,探索为选择前海作为“来华第一站”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战略科技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落地考察调研“服务包”,包括联系办理入境签证、来华航班等交通安排、免费办公、免费酒店住宿、学术调研和考察安排,并积极帮助搭建事业台。

通过持续努力,希望将前海打造成国家引进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物理地标、情感港湾,成为其到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和生活的门户、第一站和首选地。

据悉,前海目前正酝酿出台“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包《促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办法》,拟设置高层次人才奖励、港澳青年人才扶持、回归人才奖励三类资助,在人才扶持、人才住房、落户支持、引智支持、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方面给予国际人才全方位扶持。

■观察

前海引才之策“特”在哪儿?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营商环境”本质上讲就是“人才环境”问题。

从空无一人、杂草丛生的滩涂之地,到高楼林立、人才集聚的未来新城,前海引才之策究竟“特”在哪里?

首先,改革体制机制,敢于大胆“吃螃蟹”。

人才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体制机制的竞争。而“制度创新”素来是前海的核心使命。截至2021年9月底,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分别在全国、广东省和深圳市复制推广65项、82项和203项。

为建立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前海始终坚持大胆改革制约创新发展的管理方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人才制度,“首个”“率先”亦成为高频词。

比如,在全国首创对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打破我国实施24年之久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在全国率先落地港澳居民区内工作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执业要求,将资格考试改为备案即可执业等。其中的绝大多数制度都因为实施效果好,迅速在全国复制推广。

其次,尊重市场意愿,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前海是产业集聚区,前海的人才主体是产业人才。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最开放的区域,前海始终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遵循“业内认可、社会公认”的市场化原则,对前海人才进行人才评价、开展人才激励。

以“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政策为例。自实施以来,均采用市场化认定手段,不拘泥于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工作经验、年龄、户籍等固有人才评价体系指标,吸引了1611名人工智能、科技通信、国际金融等全球科技高端紧缺人才聚集前海。

包括摩根大通中国投行主席、毕马威全球合伙人等高端管理人才,以及国际人工智能协会史上首位华人院士等优秀科技人才,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得主等金融人才汇集前海。

而香港会计师、税务师以及香港建筑、工程、规划、测量等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的制度创新措施,也是在深入分析深港存在十大差异,包括投资、贸易、金融、数据保护、专业服务业、社会民生和青年创新创业等“七大规则”的差异,和政府、社会、市场等“三大机制”的差异,突出问题导向、解决思维,来推动破解制度瓶颈,最终极大便利港澳专业人士跨境执业。

再者,注重全要素服务,提升整体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与人才环境密不可分。优惠政策能吸引人才,而更长久的留住人才、激发活力,更要看区域发展机会和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

为保障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前海发布《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具体措施,打造全要素人才服务体系,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基础,突出打造高效便捷、服务优化的营商环境。

比如,全面提速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现外资“一口受理”全国最快,开办“一窗通”服务专区,率先试点企业登记“秒批”;全面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启动新一轮“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实现“审批事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审批”;全面提升税收服务,纳税流程总时长缩短78%;实施前海人才引导资金政策,2018年至今已累计认定2.3万人次,已成为前海受惠人数最广的产业政策。

普华永道评估显示,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如果将前海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参与排名,前海排位已持续上升至全球22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法治环境的评估结果显示,前海在规则体系、司法保障、法律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撰文:张玮)

标签: 人才政策 住房政策 改革试验区 创新成果

推荐阅读

抗疫保稳硬核举措 13亿元支农资金提前下达

天津北方网讯:为抗击新冠疫情,充盈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日前,市财政提前下达2022年支农资金13亿元...

全城保供 电商参战 日均投放生活必需品1200吨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本轮疫情发生后,各大电商平台企业发挥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式配送...

疫情防范区乘公交须亮“绿码” 全市地铁间隔调整为10分钟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公交集团了解到,11日起,防范区域内乘公交健康码查验方式有变化,乘客必须凭手...

检测一线忙碌身影 “暖心午餐”送到核酸采样点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上午,北辰区集贤里街开始了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在各社区采样点,医务人员、社区工...

建和菜市场内违法建筑12年拆不掉 机构变了 原有处罚谁来执行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和平区五大道街居民向本报热线23602777电话反映,小区门口的建和菜市场存在违法建...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