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从空中俯瞰,大运河自南向北横贯静海。
以大运河为中轴线,向东西各延伸约15公里,两片暗绿色遥相呼应。
东是团泊湖,西有大林海,它们是大运河的绿色翅膀,是静海的生态格局,也是京畿大地的绿宝石。
大迁徙路上的“黄金鸟道”
立冬瑞雪之后,气温回升,团泊洼的绿色尚未完全退去,仿佛又回到诗人郭小川笔下那个原始、平和、安详的秋天。
浸透雪水的芦苇在风中羞答答的点头;两群鸥鸟正在争夺着觅食领地;浅滩处几只鲤鱼冒出水面呼吸着清凉的空气……
今天的团泊洼不再是荒芜的盐碱滩,而是候鸟大迁徙的“黄金鸟道”。
一湖一河,夹杂着一条大堤,河里碧波荡漾,湖中清流静谧。
二者虽然有相同的属性,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功能。没错,独流减河是海河的泄洪河,今年海河流域的暴雨就是独流减河扛下了一波波洪峰。团泊湖是蓄水池,是静海城乡居民、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如今,看似功能相反的一湖一河因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成为“一家人”。保护区以团泊湖为核心,包括独流减河部分区域,共80平方公里。
绿色团泊湖
一辆皮卡车在河堤边停了下来,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的李自凯拿着望远镜四处观察着。不久,他放下望远镜快速启动车辆,皮卡车驶向远处一辆轿车。轿车司机刚刚架好鱼竿准备在河边大显身手,李自凯的皮卡车就到了,经过一番劝说,司机悻悻而去。
保护区内禁止垂钓捕捞,严禁烟火,每天的安全巡查是李自凯的重点工作。巡察间隙,他和同事还要将湖边的沟草清理干净,打出一条数米宽的防火带。
橡胶鞋、冲锋衣是标配。每天以水为伴,与鸟为邻,夏热冬冷,别人在办公室或乘凉或取暖,他却要到户外工作,一开始心里难免有些纠结。
真正让李自凯打开心结的是来保护区后经历的第一次候鸟大迁徙。那是初冬时节,在一次日常巡察中,他忽然发现湖面上大量候鸟觅食,在老同事的带领下,李自凯观察到了东方白鹳、鸥鸟、鸨鸟。有些鸟类并不惧怕人类,它们站在岸边觅食,仿佛在向人类展示它们高超的捕食本领。
李自凯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自由飞翔的鸟驱走了他所有的疲惫和枯燥。
此后的几天里,又有两万多只候鸟来到保护区,觅食,休息,组团,甚至有些鸟留下过冬,这说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在保护区工作了近10年的李艳寰对团泊湖周边的生态变化感受更深。身为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李艳寰是团泊湖生态改造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介绍说,近几年静海区下大力气保护团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比如,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外迁,打造“零工业”新城,先后完成了除险加固、东堤外扩、改造清淤、绿化植树等工程,绿化面积达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6%。
正是这一步步大动作,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让保护区成为大迁徙的“黄金鸟道”。
李艳寰说,保护区是候鸟东亚—澳大利亚大迁徙途中的重要“中转站”。每年来此停留的候鸟多达200种以上,今年预计候鸟数量将超过5万只。保护区的“访客”逐年增多,高级别的“访客”也成为“常客”。
绿色林海改善生态
和团泊湖隔大运河遥相呼应的绿色生态群是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当地人亲切称之为“大林海”。
大林海在大清河、黑龙港河(子牙河支流)的夹角地带,灌溉的主要水源来自黑龙港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在独流镇三河汇一,可以说大林海和大运河相依相伴。
大林海134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不仅撑起了京津冀的绿色呼吸,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一条略有起伏的柏油路通向大林海深处,路旁高大杨树散落的黄叶将马路铺装成黄金大道。
走进林海,没有机器的轰鸣和都市的喧嚣,落叶沙沙,野鸟歌唱,一片自然声。
俯瞰大林海
李洋和工人们正在采摘林地里的黑果花楸果实,这种半米高的植物,开花期长,是城市绿化的好料。更重要的是,黑果花楸的果实富含花青素、多酚等元素,可用于医药研发,可作为酿酒、饮料制作的原料。
4年前,大林海引入黑果花楸,通过和企业、高校团队的合作,基本掌握了黑果花楸的栽培、管理、深加工技术,为下一步黑果花楸在静海地区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李洋认为,黑果花楸的推广将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上起到推动作用。
李洋是大林海的老员工,每天钻树林下田地是他的工作。李洋刚来的时候,大林海里的树还是幼苗,为了防风幼苗身上绑着布条和砖头,如今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强壮的躯干足以硬抗强风。
置身林海中,人是渺小的,树木的数量难以估计,甚至连种类一时都计算不清。
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大林海标准完成国家生态储备林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植树2.3万亩。园区现有林木面积12万亩,林地覆盖率达60%,已成为天津西南部重要生态屏障。
大林海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90万吨,释放氧气260万吨,吸收各类灰尘杂质300万吨,对整个天津地区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年间,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固定资产投入27.9亿元;招商引资11.19亿元,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产业更加成熟,生态观光旅游初见雏形。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大林海改善生态的能力有目共睹,它为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增收的能力也不容小觑,当地居民称大林海是“钱袋子”。
大林海深处的中延菌菇企业生产车间内,一排排货架上挤满了菌棒,菌棒中一根根杏鲍菇破土而出,采菇女金一正在忙着收货。
采摘杏鲍菇
一把钢刀快速在金一手里挥动,一刀一根杏鲍菇,切口平滑匀称,短短5分钟,塑料筐里就摆满了采收下来的杏鲍菇。
这“一刀切”的功夫可不是谁都能做到,金一整整练习了一年。杏鲍菇的品相好不好,价格高不高,全在“一刀切”上,菇身不能切断,根部不能带起菌棒中的木屑。
切好的杏鲍菇运往包装车间,消毒后打包,通过生鲜物流运往市场。
金一大部分时间吃住在企业。即便下班了,金一也不闲着,给库房通风、排湿都是她额外的工作。
一个女孩子,离家十多公里,在一片远离都市的丛林里上班,难免让人担心,金一也曾有过顾虑。但她来到企业后,看到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市场以及对员工的福利待遇,让她决定留下来,后来金一的父母也来到企业工作。
金一准备将杏鲍菇发往包装车间
养菇、收菇、消毒、包装,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金一都体验过,让她对企业更加有信心。金一的信心来自企业的发展,更来自企业给员工的待遇,金一的收入比当地打零工工人的收入高得多,腰包鼓了员工的干劲儿足了。
中延菌菇业集团董事长林次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0年公司生产总值达到6878万元,生产菌棒3086万包,出菇量13560吨,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保证了市场的供应。企业产品不仅满足京津冀需求,更占据了东三省的大部分市场。
如今,企业正在积极进行公司扩建,计划由现在每天生产四五十吨实现每天生产100吨杏鲍菇,由现在的200多名员工增加到400至500名员工,为静海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壮大主导产业。同时,积极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推动园区产业融合发展,丰富经济业态,达到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农增收和巩固生态成果的多重效果,进一步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让林地发展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好生态引来“大健康”
东湖西林的生态格局,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天蓝了,水绿了,老百姓呼吸顺畅了,健康产业也随之勃然而兴。
团泊湖西岸,如今的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当地人习惯的称这片区域为“团泊西”。这里如今已经成为“大健康”的“梧桐树”。
国内专业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天津协和华美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和华美”)就是最早来此落户的企业之一。这家主要从事血液病诊断、肿瘤个体化诊疗检测、基因测序和精准诊断技术研发的公司已经和全国700多家医院合作。
2021年5月,天津市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签署协议,共建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80后”郝莎,已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工作10年了。在郝莎心里,自己是河北人,进入了国内顶尖医疗单位,又在天津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能为大健康产业和医疗行业提供最有力支撑的当属医学院校。
团泊西一角
同样是团泊西,一颗巨大的人参雕塑拔地而起,一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带着先进的中医药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落户于此。
天津中医药大学是第一个搬迁至静海的“中医药类”高校,填补了静海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空白,它在这张以健康产业为底色的“规划图”上绘出了“点睛”一笔。
健康产业产生了“聚集效应”,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北师大附属学校等陆续投入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研究院和研究生院签约,中日体检中心项目达成合作意向;800余位京津冀地区的老人入住团泊西的康宁津园国际养老社区;今年5月,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中日智慧医养产业发展论坛在这里举办……
而穿越了千年的运河,也在不息的流淌中印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化。(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谌宏光 杜恩泽)
天津北方网讯:为抗击新冠疫情,充盈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日前,市财政提前下达2022年支农资金13亿元...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本轮疫情发生后,各大电商平台企业发挥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式配送...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公交集团了解到,11日起,防范区域内乘公交健康码查验方式有变化,乘客必须凭手...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上午,北辰区集贤里街开始了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在各社区采样点,医务人员、社区工...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和平区五大道街居民向本报热线23602777电话反映,小区门口的建和菜市场存在违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