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 正文

乡村治理的付村实践

  • 2021-12-28 16:20:08 来源:今晚报

图① 李成达(右一)在社区检查智能垃圾箱运行情况。

图② 付村幼儿园孩子“七一”演出。

图③ 追梦太极队晨练。

天津北方网讯:“喂,刘大爷,请您把垃圾放进指定的垃圾箱。”

“学畔馨园3号楼2门有居民求助,请网格员立即到位。”

“薛从桂大娘的智能手表几天不在线了,请网格员提醒她戴好手表。”

……

这是西青区精武镇付村“智慧付村”多媒体平台发出的即时指令。在这个平台,值班人员每天24小时在岗,通过监控画面,同步观察、分析辖区内的动态,并指挥相关团队相应处置。这个平台,不仅是付村的指挥中枢和大数据中心,也是监控哨。村“两委”的工作现状、村集体的经济现状、村民们的日常诉求、村民的家庭状况、外来人口的资料信息等,都可以从中调取。“智慧付村”,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今年9月,付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当然,智能化管理仅是付村获得这一殊荣的理由之一。2020年,付村还当选为 “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又当选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总支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只有878户“原居民”的乡村,已经步入城镇化,村民们住进了配套齐全的单元房,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全员享受村集体提供的“生老病死全过程福利保障”,身份也由村民到市民、向股民转变。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是新时代的新课题。付村的实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样本。

1 付村“凡尔赛”

据《付村志》记载:付村建村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与天津卫同步。600多年的付村,历史上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穷到什么程度?已经八十高龄的薛从桂大娘说:我公公婆婆那一辈,穷得揭不开锅,寒冬腊月连棉被都没有,大伙儿都是将就着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苦撑苦熬。新中国成立后,付村人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到我们这一辈,真就赶上了做梦都没想到的幸福生活了。再看下一辈,简直就是活在蜜罐里了。

付村,确是“富村”。早在1993年,付村就跨入“小康村”的行列。2004年,付村投入2.6亿元,兴建了现代化的小区。2006年11月,1900多位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电暖器一应俱全的楼房。付村人把小区定名为“富家湾”,公开“晒富”。

富起来的付村,继续造福村民。2017年,又一个现代化的小区“学畔馨园”建成,村里人均分配50平方米住房,一时间,付村人成了“房多多”。带记者在小区采访的村民刘铭楠说:我家分了6套房,这哪儿住得了?出租呗!周边都是大学,房子很好出租。一个两居室的住房每月2000元租金。我们村的很多人都把富余的房子出租了,一些老人“以房养老”,后顾无忧。

站在一旁的村支委李春萍接过刘铭楠的话说:现在村里最幸福的就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每月有400元退休金、1500元失地保险金,年终还有6100元补助金。8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都是村委会订制蛋糕送上门,再发1000元礼金。春节、重阳节,还有一份福利金。老人们的医疗费,在医保报销之外,再给予一定比例的“二次报销”。小区还有老年食堂,如果不想做饭,可以点餐,工作人员负责送餐上门。孩子们也很幸福,入托村里的幼儿园,每天只交10元饭费,剩下的都由村里补贴。孩子上学后,有校车接送。如果考上大学,村里还会有奖励,一本奖励1万元,二本奖励5000元,考上北大、清华,奖励2万元。

说到生活的舒适,李春萍说,你们看这个小区,配套有卫生所、幼儿园、湖景公园、体育场、图书室、商业街、警务室,前年又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区按照“四清一绿”的标准,建立了物业保洁公司,24小时维护小区环境。每天早上还有“早市”,天天可以赶集,日常生活所需,不用出小区就能基本解决。至于其他公共事业和公共福利投入,付村在西青、在精武镇,都是走在前面的……

讲起付村人的富足生活,李春萍、刘铭楠满满自豪感,一脸“凡尔赛”。正在付村挂职锻炼的市委机关选调生李树林对记者笑道:城里人都在算五险一金,付村人却是“多金”人,你们往下采访,会发现付村还有很多幸福指数。付村人的 “凡尔赛”,真是羡煞城里人。

2 付村“辩证法”

每天早晨上班后,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达都要主持召开“晨会”。在这个雷打不动的例会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汇报过去24小时的村情,村“两委”班子成员再根据汇总的情况,会商、布置新一天的工作,解决村民们的诉求,处置辖区内的大事小情。

眼下,付村的外来人口骤增,居民已近万人,形成了富家湾、学畔新苑等几个大型社区。老一辈人记忆里的“高台子”“土坯房”,已经变成了村史馆里的沙盘模型。如何治理好这样一个“小社会、大社区”?付村“两委”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实践。

2019年,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运行,“智慧付村”基层治理平台上线。这个平台以党建为引领,将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创建了“一核三治”新模式,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党团建设、经济运行、环境治理、养老服务、民生保障、医疗教育、网格管理、志愿服务等八个模块窗口,通过网络连线村民的家中,村民有什么需求,只用一个遥控器就可下单。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反馈的信息,随时接单、派单。村里还为300多位老年人配发了监测健康指数的“智能手表”,谁有头疼脑热,信息即可反馈到大屏幕上,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医疗援助。这个平台也是“政务通”和“村务通”,村民坐在家中,就可以了解从中央到市、区、镇的政策决策,知晓村集体的一举一动,大到村里的年终决算账目,小到某项具体支出,事无巨细,一目了然。“智慧付村”上线后,成了村民们离不开的学习向导、生活指南、线上保姆。

付村的治理效能,体现在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上。为了方便居民办事,村“两委”在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了多个网格,开通党务工作、民政残联、劳动保障、婚姻生育、文教卫体、信访投诉、维权维稳、土地房产、司法援助等多个窗口一站式服务,实现了生活服务全覆盖。

服务的精细化,给居民以温馨体验,直接提升了管理者与居民之间的亲和力和相互信赖。李成达说,人们的心气儿一顺,工作就少了许多障碍。村“两委”提的要求、发的指令,就有人愿意听,愿意服从。服务提升管理效能,管理促进服务优化,这是付村治理的“辩证法”。

乡村治理,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也要有柔性的辅助手段。这是李成达和他的同事们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悟出的“门道”。付村早在《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便投入资金,采购了智能垃圾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他们依托“智慧付村”平台,对垃圾实施“一户一码”智能化管理。每户统一发放垃圾袋和含有该住户信息及分类垃圾的二维码,实现了垃圾投放可追根溯源;村里有一支由8名专职网格员、80多位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全天候负责环境监督。李成达说,开始推行时,居民们没形成分类投放的概念,垃圾还是混杂投放。后来,村委会出台了一个政策,凡是按要求投放垃圾的居民,可以奖励“文明积分”,每一个分值按村集体当年总收入测算,有60元钱左右,村民可以随时在村里的商铺兑换生活用品;不按要求投放垃圾的则罚分(款)。这个政策一出台,村民们看到垃圾分类既有利于环保,还能享受福利,都自觉地遵守规章。现在,付村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奖惩手段可能是见效最快的手段。李成达笑说:我自己也被罚过款,家里人把垃圾放错了桶,监督员从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扫出这是我家的垃圾,怎么办?我说,没商量,认罚!而且还当个事儿,做了公开道歉。李成达认为,这件事看起来是小事,可是村民都看着你哩。他感慨,一个村支书,能不能在与村民交往时直视他的眼睛,并且坦然面对他的直视、疑问,就看你平时做得咋样。是不是这个理儿?

在付村,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村“两委”都要管。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个老例儿在付村改了章程。几年前,村“两委”就发出倡议,红白喜事俭朴办,特别是办丧事,村里倡导移风易俗,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灵堂里摆设村里统一制作的电子花圈;宴席在村里指定的食堂办;不搭棚、不唱戏、不吹吹打打、不放鞭炮。做到这些,村里给予5000元丧葬补贴。如今,付村人已经接受了这些“章程”,改掉老例儿,追求新风尚,蔚成村风。

付村的村务是公开透明的。村委选举、重大事项民主评议表决、村“两委”班子成员述职述廉,付村人都可以参与或旁听,或者通过电视端和手机端直播,了解动态,发表意见。

自治与法治,基础在德治,三者需要一体推进,相互促进,这也是付村治理的“辩证法”。今年年初,付村完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志愿服务广场的建设,组建了包括社区课堂、环保卫士、文娱团体、文明新风、党员志愿者、巾帼力量、爱心送餐、普法服务队等9支志愿服务队,持续为全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付村党总支还建立了纪检监察联络站,监督党风、村风建设。付村人、付村事,则成为付村文艺社团编排节目的生动素材,每到节庆,那些人、那些事,都会以小品、快板、话剧、诗歌的形式搬到舞台上,演绎出居民们感同身受、喜闻乐见的各种片断,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桥段。

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是付村治理的“保留节目”。李成达的观点是:付村人的腰包鼓了,但脑袋不能空。成风化人,需要多种形式的涵养、干预,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3 付村“致富经”

付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落,其城镇化与振兴的步伐,是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天津城市的繁荣进程密不可分的。往前追溯十几年,随着天津城区的扩容,付村的大片农田被征用,这里建起了大学城,出现了成片的商品房住宅区。城市扩容,为付村的振兴创造了机遇。

有学者认为,类似付村这样的城边村之富,是沾了“土地红利”的光。细分析,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的确,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在城市扩容的过程中,将土地招拍挂提供给商业开发,获利颇丰。但也有一些跟付村一样享受“土地红利”的乡村,今天为什么没有能够达到付村的发展水平呢?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达为我们解答疑惑。

在他看来,付村有今天的局面,首先是赶上了好时代,并且一直与时代同步。如果说体会,聚精会神壮大集体经济,应该是很重要的一条。当年,付村的土地被征用,获得了土地补偿金,村里没有“崽卖爷田,分光用光”,而是在对村民兑现政策的同时,将提留的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最新的年报显示,到2021年,村经济的总收入5579万元,其中租赁收入1308万元,物业服务收入592万元。除此之外,还有存量丰厚的家底。有了这些家底,付村才有可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解决村民所盼所需。这些年,村集体一如既往地在“业教保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仅今年的民生支出即达1851.6万元。目前,付村实现了集体经济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经济收入连续多年以年均超10%的幅度快速增长。集体经济不强,怎么能有底气?

李成达话锋一转,概括了这些年付村的治理经验:我们的体会就是,扭住龙头、紧扣中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扭住龙头,就是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建设成让党放心、让群众信得过的战斗堡垒;紧扣中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到付村,就是以村民为中心,办任何事,要看村民们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上接天线,就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市、区的决策部署,这一点儿也不能含糊。上面千条线,要靠村“两委”这根针去穿引、去落地,没有许党许国、为民舍命的情怀,是做不好的;下接地气,就是用好用足政策,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村情办实事,真正把好事办好,把村民的“急难愁盼”解决好。

在这里挂职锻炼的李树林,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从“村里人”和“观察员”的角度,谈到他对付村乡村治理实践的感受:在这里,可以考察乡村治理的亮点、难点、痛点。这些都是在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付村的很多做法,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很多主动而为的自选动作,也许不经意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样本。

“十四五”已经走过第一年,付村振兴的脚步还要提速。李成达说,付村已经邀请有关专家会商发展大计,并编制了该村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付村要充分发挥紧邻大学城的区位优势,紧跟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做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新时代答卷。付村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标签: 乡村

推荐阅读

抗疫保稳硬核举措 13亿元支农资金提前下达

天津北方网讯:为抗击新冠疫情,充盈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日前,市财政提前下达2022年支农资金13亿元...

全城保供 电商参战 日均投放生活必需品1200吨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本轮疫情发生后,各大电商平台企业发挥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式配送...

疫情防范区乘公交须亮“绿码” 全市地铁间隔调整为10分钟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公交集团了解到,11日起,防范区域内乘公交健康码查验方式有变化,乘客必须凭手...

检测一线忙碌身影 “暖心午餐”送到核酸采样点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上午,北辰区集贤里街开始了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在各社区采样点,医务人员、社区工...

建和菜市场内违法建筑12年拆不掉 机构变了 原有处罚谁来执行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和平区五大道街居民向本报热线23602777电话反映,小区门口的建和菜市场存在违法建...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