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 正文

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社会救助撑起希望的“蓝天”

  • 2022-03-27 08:44:58 来源:天津日报

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

河东区残联通过“按件取酬”“订单式”培训形式,帮助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益。本报资料照片

天津北方网讯:一座城市散发的温度,困难群众最有感受。

从基本生活到衣食冷暖,从补齐短板到兜住底线,社会救助充当着重要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天津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困难群众烦心事。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这是承诺,更是责任。托起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天津交出暖心答卷。

救助政策不断“加码”升级

“多亏了政府的帮衬,让我们一家子走出了困境。”每个月和老伴儿只有2000多元退休金,还要支付5000多元的医药费,入不敷出,让津南区双桥河镇东泥沽村村民姜振芹几度绝望。村民政工作人员得知姜振芹的患病情况后,为其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现在,我看病的费用有95%以上是政府买单,负担减轻了,身体也跟着变好了。”曾经的愁容变成了笑容。

姜振芹的故事并非个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遭遇突发情况,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接受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这个“困局”如何破题?

家住河东区春华街美福园社区的李文彬是一名网约车司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2021年年初,因住院做心脏支架手术,近3万元的手术费让并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时,为了看病,从亲朋好友处能借钱的全借了。术后,大夫又告诉我,我的身体状况已不能从事网约车工作,那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发愁借的钱怎么还。”就在李文彬走投无路时,他找到了社区居委会。

因为名下有一辆汽车,按照政策,李文彬不能享受低保,可是李文彬确实有大额医药费负担,所以,民政工作者加急为其办理“救急难”手续,用临时救助“兜底”,先解燃眉之急。“工作人员对我说,等后续我的身份符合待遇政策,就会为我办理低保。”一颗“定心丸”,让李文彬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在对城乡低保、特困、低收入救助家庭做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通过临时救助政策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利用市、区的社会救助基金开展个案精准救助,妥善解决政府救助后仍有困难或者政府救助政策暂时覆盖不到的家庭;扩大救助范围,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患重病的困难群众,可按照单人户申请低保……在政策惠民上做“加法”、在救助门槛上做“减法”,天津用一项项硬核措施织就一张严密的兜底保障网,让社会救助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创新模式防止保障“漏底”

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众而言,就是“及时雨”“雪中炭”。“及时雨”如何更及时?“雪中炭”如何暖人心?天津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津南区,小小的救助标识牌将困难群众与政府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周佳新介绍,津南区为区内所有的困难群体发放救助标识牌,当他们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扫一扫牌上的二维码,就会第一时间得到“量体裁衣”的救助。

双新街金兴家园社区居民刘锦岩就是通过救助标识牌上的二维码,解决了自己最迫切的需求。他本已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还要照顾生病的儿子。不幸的是后来自己也生病了,他住院后,儿子陷入无人照顾的困境。上传需求、认领责任,社区、街道、区民政局劲往一处使,不仅帮刘锦岩减轻了看病的经济负担,还联系了托养机构,儿子有人管了,再无后顾之忧。

搭平台、赋能量,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模式。目前,我市已初步构筑完成低收入人口信息监测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等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全市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街道(乡镇),让百姓的急难愁事“提速办”。推行承诺制审批,实现社会救助“就近申请、全城协办”。依托“津心办”“津治通”App、天津社会救助“直通车”微信小程序等,为困难群众铺设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的便捷路。

“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更暖心

“社会救助不能是简单的给予物资救助,要通过不断提升救助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困难群众不仅暖身,更要暖心。”在守护困难群众的道路上,天津自加压力,提出“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2021年10月,天津街头一男孩睡在别人车顶上的视频上了热搜。寒秋深夜,露宿街头,当所有人都为男孩揪心时,一场爱心行动已经展开。“其实,对男孩的救助从2020年就已经开始了。”河西区民政局社会救济科科长韩莉说,当时,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从山东返津,滞留在一家超市内,被发现后,不仅为他们安排了住处,还给予了临时救助。后来,又为他们办理了低保、解决了孩子的“黑户”问题。孩子有学上了,每月又有稳定的救助金作保障,本以为他们的日子就这样安定地过下去,没想到,母亲的冷漠让离家出走成了男孩逃避母亲的方式。

“绝不能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就在男孩睡车顶的转天,河西区民政局将男孩临时安置,由专人照料。“我们还请来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给孩子作辅导,孩子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韩莉说,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也在规划当中。

统筹救助资源,把力聚起来,天津将社会救助工作由政府单打一的“独角戏”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发力的“大合唱”。“困难群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物质和资金的救助,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因此,我们广泛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构建以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社会融入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品质生活补上困难群体这块‘短板’。”市民政局救助处负责人张雪松说,“物质+服务”的救助新模式,实现了从关注困难群众物质需求向注重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转变。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如果将全面小康比作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民生就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而兜底保障则是其中最温暖的主题。

记者手记

为了困难群众 一路“亮绿灯”

朴实、幽默、热心肠,一直是天津人的真实写照。越是困境中,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浓浓暖意。

对于困难群众而言,他们的难处各有不同。采访中,津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周佳新介绍,辖区内的一户家庭,女儿是植物人、丈夫是脑梗死又患有尿毒症,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孩子妈妈身上。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孩子妈妈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也没有抢救过来,留下父女俩,谁来照顾。

“他们又不符合集中供养的条件,送去养老机构,年龄又不符合,更主要的是负担不起。”如何打破眼前的僵局?村、镇、区微信上不停商讨,利用爱心资源,父女俩的未来有了着落。

对此,周佳新感触颇深,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力量,只要是为困难群众办事,都是“亮绿灯”,“所以,我们的工作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作为民政工作的重要一环,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强调“应救尽救、不落一人”。全市每年将近有1.9万人列入低保和特困,其中每年实施临时救助达到7.1万人次。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群热心并执着的人,他们在拼尽全力为困境中的人送去曙光。一座充满爱又可以依靠的城市,怎能不令人向往。(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标签:

推荐阅读

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社会救助撑起希望的“蓝天”

河东区残联通过按件取酬订单式培训形式,帮助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益。本报资料照片  天津北方网讯:...

天津更新区域疫情排查管控范围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科学精准严防疫情反弹,市疫情防...

天津全力推进出租车行业全员核酸检测

天津北方网讯:近期,我市对交通运输领域驾驶员、公共交通场所一线服务人员、卡口查验工作人员和执法人...

3月27日起,河西区解除部分区域封控、管控措施

根据我区当前疫情形势及风险研判,对社区管控范围调整如下:自2022年3月27日3时起,解除友谊路街宾西楼4...

3月27日1时起,河北区新增划定封控区、管控区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依据相关法律法...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