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报
天津北方网讯:上海骤起的疫情牵动着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国家发出号令!
4月2日下午,天津接到援助上海的任务。一夜之间,天津市25家市属医疗机构和10个辖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迅速集结1500名医护人员,筹备防护物资……
4月3日早上,队员们分别乘坐G265、G267次动车从天津西站前往上海……
4月6日,天津援沪医疗队员在经过两天培训后陆续分批进舱工作,开始了他们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日与夜……
目标: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5舱
4月3号早上7点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援沪医疗队91名队员集结完毕,在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全科医学科主任王增光的带领下来到天津西站,10点41分,队员们踏上了G267次动车。
车上,由于任务来得突然,王增光给队里的小组长开了医疗队第一次临时党支部会议。由于感染人数逐渐增加,上海正在紧急将新国际博览中心改造成方舱医院,但是,那里的具体情况怎样?队员们将要负责哪些区域?患者人数有多少?这一切仍未可知,王增光带着感染科主任医师张燕平、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茉和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旭光等几位有着援鄂经验的队员集体讨论,大家用笔在纸上画出几套大致方案,并初步明确任务。
当天下午4点左右,天津医疗队抵达上海虹桥车站。这一天,乘坐火车、飞机、大巴援沪的全国医疗队和解放军卫勤队伍达6000多人。
傍晚七点,在队员们的相互配合下,医疗队顺利抵达安置酒店,为了安全,大家不顾疲劳,各自对房间进行了全面清洁消毒,并按照院感防控要求对房间进行了分区。
晚上九点半,总医院医疗队按照分工成立医疗救治、护理、院感、物资保障、后勤协调、宣传等6个小组,以保证医疗队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针对进舱工作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各小组负责人也进行了推演,并记录下处理的最佳办法。
4月4日、5日两天,总医院感控团队对所有队员进行了穿、脱防护服的培训,从每一处细节入手,对全体队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然后再两两配对互相监督进行穿脱练习。“别看只是脱个防护服这么简单的事,但往往会由于某个环节的不慎引发院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王增光说。
4月6日早上6点半,迎着朝阳,医科大学总医院30名队员坐上了开往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大巴车,车上,不少人还在默记着如何安全穿脱防护服,或是三、五个人互相做着提醒。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所在位置
很快,大巴车来到目的地,王增光和上海岳阳医院的负责人进行了短暂的交接,就带领第一批队员进入了即将接管的N1舱。
▲王增光和上海岳阳医院同行进行工作交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是上海疫情发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新国际博览中心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整体可容纳床位15000张,是当时投入使用最大的方舱医院。
天津医疗队1500名医疗队接管的是其中N1、N2、W4、W5四个舱,每个舱约容纳1500人左右。虽然之前队员们听说过这个方舱医院非常大,没想到进来后,大家还是被震撼到了。
在方舱医院,是按照男女来进行分区,以字母和数字结合的方式来标记每个人的位置,A1、A2,B1、B2……,“那可真是一眼望不到头啊!”为了怕 ‘迷路’,护士们两人一组的方式来工作,两个人相互提示,就会省去很多时间。
由于上海岳阳医院的同行还有其他任务,撤离得很快,短暂交接后,很多事情需要天津医疗队自己摸索,大致熟悉了环境后,大家分头行动,迅速开展起查房、重点病人跟踪记录、发药、采核酸等工作……
▲医科大学总医院援沪医疗队A组部分医疗队队员
由于患者数量多,工勤人员又很少,在人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天津医疗队队员担负起除医疗护理外的其他工作。“就拿吃饭来说吧,我们的班次正赶上病人吃午饭,一个个吃剩下的盒子,我们都要挨个收集起来,放到一个能装进一个人的大垃圾袋里,再由护士们处理好后抬出来,我们的护士基本都是女同志,体力跟不上啊!”
第一个班次,6个小时,医护人员们不能吃喝、不能去厕所,搬搬扛扛,还要协调患者提出的一些需求,队员们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我亲眼看到我们的一位护士出去后就晕倒了。”王增光心疼地说。
好在,由于天津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天津各医疗队都已迅速熟悉环境和流程,顺利开始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医疗援助任务。
“看到发饭的情景,我惊着了!”
今年50岁的杨学瑾是天津市胸科医院一名有着30年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曾多次到天津市新冠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海河医院参与医疗援助工作。这次,杨学瑾作为胸科医院30人团队的副队长,带领着不少新兵来到了另一个战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4舱。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4舱全景图
4月6号早上8点,杨学瑾和眼科医院、环湖医院、安定医院共同组成的团队进入W4舱。由于之前负责W4舱医疗救治工作的上海当地医院以及工勤人员撤出前工作交接得比较匆忙,所以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从头捋顺。
首先摆在面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迅速整理出新的工作流程,方便快速、安全、合理地为病人服务。说干就干,杨学瑾和同事们先想办法补充库房的物品,然后就是打扫还没有来得及清理的垃圾。
”一个队10多个人干不完,就再进一批,还不行,那就进第三批。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通力合作,人拉肩扛,终于打扫出个眉目,大家的腰也快直不起来了。”
第二步就是优化患者入舱后的物品领取的流程。杨学瑾发现,患者入舱后首先要领取必要的生活物品,比如脸盆、牙刷、口罩等等。可在之前,这些物品分别存放在两个库房。每当有患者进来,护士都要分别到两个库房去拿物资,为了不让患者等,护士们都是一溜小跑着去。
看到这种情况,杨学瑾在思考,如果遇到患者集中入舱,这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耗费了患者等候的时间。于是,杨学瑾和同事们快速将生活物资集中到一间库房,以最顺手的方式摆放。巧的是,就在他们这个班次, W4舱一下子接收了100多名无症状感染者,流程调整后,工作效率迅速体现出来了。
▲W4舱发饭场景
每天中午11点,是方舱医院的午饭时间。午饭是由工勤人员将装有盒饭的十几个大箱子卸到指定区域。“看到这么多箱子,我一下子惊了,箱子都特别沉,每个里面有70盒盒饭”。杨学瑾谈起当时发饭的壮观场景。护士们先要把百十来斤重的箱子费劲儿地抬到治疗车上,然后推到每位患者跟前迅速逐一分发。发完一箱,跑回去再推出一箱继续发……“
30名护士,分成四组,每组三或五人,即便以最快的速度,这一次午饭发下来,至少用时40分钟。“姑娘们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的,为的就是让患者吃上一口热乎饭。”
下午两点,六小时的一个班次结束了。杨学瑾说,对于做其他工作的人来说,下了班可以说走就走。而在方舱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可不一样,因为直接接触了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他们需要在下班后进行严格的消杀。“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更是对别人负责,因此消杀工作非常重要”,杨学瑾说。
为了保障安全,所有入舱的工作人员都要在专业院感防控人员的指导下依次进入“一脱区”和“二脱区”,规范地脱下被污染过的防护服、口罩、手套等物品,然后再进行统一消杀,这一套程序下来,至少要一个小时左右。集体乘车回到酒店后,队员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消杀,回到自己的房间。在下一次入舱前,队员们也不允许走出自己的房间。
刚进舱就目睹了紧急抢救现场
今年34岁的曲琳是天津市环湖医院的一名颅脑外科护士,有着11年护理经验。2020年,作为一名党员,曲琳积极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并进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执行医疗援助任务。这次,作为有经验的队员,她再次参与援沪工作。
因为这次参与援沪的有不少年轻人,大家有事免不了问问经验丰富的曲琳。“琳姐,我有点紧张怎么办?琳姐,我的防护服穿的对吗?琳姐,我还有要领记不住怎么办?”每当有年轻同事向她询问的时候,曲琳都会详细解答,并且在最后加上一句:“别紧张!”曲琳心里清楚,其实,大家需要的就是队友的一句鼓励和安慰。
▲曲琳和同事们(右一为曲琳)
4月7号,做好万全准备的曲琳第一次进舱。曲琳说,进舱后,大家刚准备熟悉工作,就看见,方舱里的一间抢救室里正在抢救一位病人。方舱医院的每个舱都设有一间抢救室,用来应对患者出现的突发情况,没想到,这次真的派上了用场。
原来,接受抢救的是一位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本来入院时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几乎就在天津医疗队进舱的同时,老人却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氧饱和度低等状况,情况一度危急,为了抢救老人的生命,几名医护人员围在床边,紧急实施一系列抢救措施。好在,经过及时抢救,老人的情况很快平稳。
“简直是虚惊一场,幸好老人坚持过来了。”曲琳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老人的脸色慢慢缓和,呼吸也变得平稳……虽然度过了最凶险的时刻,但刚接手的天津医疗队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迅速组织治疗小组对老人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医生每个小时都会过来巡视老人的情况,叮嘱护士时刻观察老人生命体征指数。“直到我们出舱,老人的情况已经平稳了,但我们还是把他的情况交接给了下个班次的医护人员,告诉他们要重点关注这位老人的情况”。
医务人员,不仅是治疗身体疾病
住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大部分属于新冠病毒肺炎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除了为数不多的患者需要药物支持和特别监护外,大多数人主要由于没有太多心理准备就来到方舱医院,产生了焦躁情绪,此时,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心理方面的慰藉。
姚扬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4月6号早晨8点,作为第一中心医院的副队长和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他带着30名医护人员入舱开展工作。
▲姚扬和同事进行病例研讨(站着右二为姚扬)
就在查房的过程中,他发现,一名中年男子无论是吃药还是验核酸,都不太配合,只是自顾自不停拨打着手机,表情和言语都表现得非常着急。
上前询问后,姚扬了解到,原来,这名患者不久前刚刚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被送到方舱医院来。之后不久,通过给妻子打电话他得知,妻子和儿子也相继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是分别被送来,他的妻子和儿子被送到了别的舱里。
虽然近在咫尺,但由于不能出指定区域,这位患者无法见到亲人,尤其是想到年幼的儿子因为见不到妈妈而哭闹时,他更是心急如焚,情绪低落。为了能见到亲人,这位患者只能向姚扬和同事们救助,询问是否可以想办法帮他们一家团聚。
就在大家都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姚扬想到,由于这次疫情的特点就是很多家庭内部的人都被感染,因此,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人性化地设计了为数不多的“家庭病房”,目的就是让有需要的家庭成员能够集中到一起救治。“因为我是一个丈夫,也有孩子,所以特别能体会到他此刻的心情,我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帮帮他”,姚扬说。
但是,换病房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历经重重困难,不能一次解决。先把这名患者的妻子和儿子聚到一起,然后再将这一家三口集中到同样是天津医疗队接管的旁边一个有“家庭病床”的舱内。
为了让他们尽快团聚,姚扬一边让护士安抚他的情绪,一边争分夺秒寻找他的妻子和儿子,好在,在天津各援沪医疗队的通力合作下,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就找到了患者的妻子和儿子。当接到这个好消息时,姚扬如释重负……
“在听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已经找到,并且一家三口要在家庭病房见面”时,这名患者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久,想到姚扬用唯一的一部工作电话不停地来回协调,还有不断安慰自己的护士时,他才说道:虽然看不见你们的样子,但我记住了,你们是天津来的医疗队,除了谢谢,我真的知不道要说什么了。
“真是挺欣慰能在我们结束第一个班次的时候帮助这个患者一家三口团聚,在陌生环境中,又身受疾病困扰,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心情好了,身体就会好的快,相信他们很快都能回家了”。
身负医疗救治重任的天津医疗队员们也被爱时刻包围着:第三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董颖在出发前,12岁的儿子小昭涵将一封信悄悄塞到妈妈的行李中。
“从前妈妈是我的‘坚强后盾’,如今有我在,我就是妈妈‘最坚强的后盾’”……当董颖打开儿子的信时,一股暖流涌到心间。
4月8日,是医科大学总医院一名队员韩莎的生日,当她结束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的时候,队友们等在楼下,手捧蛋糕,拿着生日贺卡来到她面前,这突如起来的幸福,让韩莎笑着流泪了。
1500名队员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在他们身边是“战友”的无限关爱,而在身后是家人的强大支撑……
虽然,目前上海仍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期,等待天津医疗队的是更严峻的任务。但也有好消息传出:4月10日上午,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首批患者出院。当日N1-N5舱符合出院患者700余名,出院患者将回到社区隔离点或者居家进行健康监测。
天津市援沪医疗队总指挥、天津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朱思伟说,“此次首批患者的顺利出院,给我们医疗队打了一针‘强心剂’,给队伍提升了士气和信心!
4月11日,天津增派78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队驰援上海,其中中医医师75名、院感防控人员3名,由20家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骨干力量抽调组成,专业涵盖中医呼吸、急诊、儿科等。天津援沪中医医疗队抵沪后将整体编入4月3日我市派出的医疗队中,进驻方舱医院,开启中医救治“天津模式”,发挥中医药“先症而治,截断病势”之优势,开展上海市新冠疫情中医药救治工作,助力患者康复和痊愈。
春天已来,一树繁花……(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标签:
天津北方网讯:上海骤起的疫情牵动着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国家发出号令! 4月2日下午,天津...
天津北方网讯:因疫情突袭,近日河北区月牙河街先后有15个小区实施封管控区管制措施,河北区迅速组织100...
天津北方网讯: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国一冶东丽湖管廊项目部组织项目全体参建人员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及...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盛扬信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民航类专业教学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10年...
天津北方网讯:4月8日,红桥区三条石街道益锋小哥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也就是说,今后这里的快递小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