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 正文

深圳罗湖奋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强化交通交流消费三大枢纽地位

  • 2021-10-20 08:06:32 来源:南方日报

深化改革

全力突破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走进木头龙片区城市更新单元,塔吊矗立、机器轰鸣,一栋栋新房破土而出。今年第四季度,该片区旧改建设的新小区计划入市。

通过创新采取“个别征收”,十年推不动的木头龙旧改困局得以化解。作为深圳城市更新改革试点,罗湖一直先行先试,探索高密度建成区城市更新的可行路径。

改革是罗湖发展的“关键一招”。五年来,罗湖纵深推进各项领域改革,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首批10项重点改革措施,高质量完成532项改革任务,改革创新绩效考核连续四年全市排名第一。

未来,瞄准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拓展空间、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罗湖将继续深化基础、关键、引领改革,全力突破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其中,罗湖将建立综合改革试点滚动推进机制,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谋划新的试点事项,争取跨境金融、科创协同、专业服务、快捷通关等改革措施纳入授权清单。同时,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土地空间拓展、生态开发利用等领域,谋划一批战略战役改革。

面对发展的空间瓶颈,罗湖计划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并建立产业导入前置审查机制。通过健全更新、整备、棚改、查违协同联动机制,大力释放连片土地空间,实现空间拓展提质增效。

今年,《罗湖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出台,提出涉及12个领域的37条改革措施,将在“探索推行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等方面率先探索。

根据规划,罗湖还将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首贷企业能力,丰富罗湖政务服务“指尖办”,深化企业服务台数据支撑。以高效能、全周期的企业服务机制,实现企业与罗湖共生共荣。

幸福城区

着力推进民生资源配置均等化

“这里菜式丰富,食品安全有保障,我们吃饭方便了很多。社区长者食堂真是办到大家心里了。”9月24日,鹿丹村长者服务站和长者食堂开业,居民纷纷点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罗湖正向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标杆城区迈进。年来,罗湖实施“找短板、不欠账、惠民生”三年行动,投入200多亿元,完成136个重大民生项目,倾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新改扩建17所学校,新增学位10510个,获评中国公教育百家县市第七名;罗湖医改登上世界卫生组织公报,罗湖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每万人全科医生数增加3.8倍;三级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构建,“悠·图书馆”遍地开花;环境品质提升七大工程完成;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后,罗湖将紧盯“民生七优”目标,着力推进民生资源配置均等化。幸福生活,在罗湖将在咫尺。

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此汇聚。未来五年,罗湖将新增公办幼儿园23所,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4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同时,继续深化罗湖教改,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引进培养更多名优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校课后服务,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更贴心的医疗服务送上门来。罗湖将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完成区中医院“三甲”创建,打造中医药服务强区;提高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协调联动的医防融合模式。

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正在建立。通过探索多渠道筹集供应人才住房、保障住房,罗湖下大力气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难题;布局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养老服务设施四级网络;开展幼儿托育服务;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

未来的罗湖,一幅美好生活的图景正在展开:优质服务触手可及,火气、便利度成为城区新IP,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尽显自然之美,城市肌理精致精彩。

新使命、新目标、新台,罗湖未来的壮丽蓝图已经铺开。全区上下将保持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锐气,用创新思维领航开路,用改革思维破冰前行,争当先行示范的领跑者,乘风破浪,奋力把蓝图变成现实。

观察

四个维度看罗湖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罗湖区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站在罗湖奋进再出发的重要历史时刻,回顾过去发展,展望未来趋势,笔者从深港合作、民生幸福、高质量发展、执行力等四个关键角度,描绘城区现状,畅想城区未来。

1.香港向北,如何接招才能共赢?

深圳河两岸,山水交融,人文相亲,休戚与共。深港两地将浓墨重彩绘就新的美好画卷,毫无疑问,罗湖又一次站在了C位。

罗湖辖区内有3个陆路口岸。跨境交通的安排,罗湖也是联通重点。

未来,深港双城交通“通勤化”,通过南北“双高铁”,将扩大“一小时生活圈”范围,高效连接湾区城市群。从罗湖出发,65分钟可达广州的中心区,45分钟可达香港的中环,成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枢纽”。

目前已有4万港人居住在罗湖,在深圳各区中一直是最多。港人子弟学校、跨境儿童服务中心、深港社区的“结对子”……两地人员交流,已进入“生活化”“日常化”。

深港两地规则的衔接、专业的互认,将摁下“加速键”。对于罗湖,争取允许具有教育、医疗、金融、税务、建筑等港澳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经过一定的审核认证之后,在区域内提供服务,服务人才的“跨境办公”,对于提升辖区高端服务业的质与量,推动深港社会融合发展,意义深远。

2.幸福生活,隐藏怎样的“未来代码”?

数据分析显示,罗湖的“高价比”,吸引了不少80后和90后来此置业安家。他们普遍年富力强,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并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他们为什么选择罗湖?

一方面,年来,罗湖的职住比,即区域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中就业人口的比值,在2018年已经达到了1.01。这表明,区域的岗位数量比较充足,居民更有可能“在家门口就业”。

众多活跃的市场主体带来大量优质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有了“呆得住、留得下”的理由。

另一方面,罗湖对公共服务“大手笔”投入:2015年以来,罗湖区每年教育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的30%—40%,每花3元钱,就有1元用在教育上;目前,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5.4名;家门口就有三家医院,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1.7岁;推动建设5家养老服务机构、6家日间照料中心、10余家长者食堂,打造15分钟“长者服务圈”。

消费大区,欢迎年轻人的“入场”。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他们往往初入职场、结婚生子或创业不久,需要买车,有外出就餐、网络购物、夜间消费等惯。这与罗湖蓬勃发展的汽车零售、餐饮、网上零售、夜间经济等高度契合。

存量的资源、增量的产业和不断流入的年轻人口,有望成为支撑罗湖振兴发展的“未来代码”。

3.繁华都市,辉煌如何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先锋”,既是国家赋予深圳先行示范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也是深圳“十四五”规划中交给罗湖的重大使命。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本地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708.42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375.28亿元,年均增长6.2%。位列全国经济百强区第15名。

2020年,罗湖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28亿元,年均增速达25%;2021年上半年,罗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0.71亿元,增长36.1%,稳居各区之首。

对罗湖而言,实现经济可持续,要探索高密度城区二次开发新模式,加快补齐创新短板,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增长新动能,打造创新引领、科技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养新引擎,罗湖早有布局。城区北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在这里茁壮成长。

产业带的清水河、东晓布心、莲塘三大片区已分别布局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与“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绿色”是罗湖的底色,深圳河口断面地表水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名全市第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利用好“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资源禀赋,前方必将是山水共融、绿色低碳的家园。

4.使命必达,执行力是否够“硬核”?

罗湖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是罗湖的基因。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迎难而上的精神,根植在罗湖干部的心中。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在罗湖工作的“常态”。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曾经是公认的“第一难”。

罗湖区委、区政府将项目作为当年的“一号民生工程”。指挥部就设在现场,76个网格覆盖全部漏洞和业主,四级指挥体系建立,3000余名干部深入棚改一线。

最终,项目实现了9.3万人全部搬离、1347栋建筑物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全部消除、规划建设全部如期启动。

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都是一块“硬骨头”。要全方位系统化地改变原有医卫供给侧,重新调整重点,改变许多利益格局。改革要见实效,需要很长的周期,必须久久为功。

2015年,罗湖将医改作为五大改革之一,大力推动。六年过去,罗湖全科医生数增加至570名,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5.4名;居民健康素养水提高至53.1%;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52.67%,分级诊疗水到渠成。

2015年起,罗湖成为深圳市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在高密度建成区实施城市更新,没有现成的样本、方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过去五年,罗湖有33个城市更新项目竣工验收、45个项目加快建设;新增产业空间446万方米、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40万方米,实现了从产业空间上“再造一个新罗湖”。

一支能干实事、挑重担的队伍,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意志精神,练就强大的执行力。这是辖区一切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罗湖的软实力和精神财富。(●撰文:夏凡祁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可持续发展 领先优势 发展格局 枢纽地位

推荐阅读

抗疫保稳硬核举措 13亿元支农资金提前下达

天津北方网讯:为抗击新冠疫情,充盈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日前,市财政提前下达2022年支农资金13亿元...

全城保供 电商参战 日均投放生活必需品1200吨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本轮疫情发生后,各大电商平台企业发挥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式配送...

疫情防范区乘公交须亮“绿码” 全市地铁间隔调整为10分钟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公交集团了解到,11日起,防范区域内乘公交健康码查验方式有变化,乘客必须凭手...

检测一线忙碌身影 “暖心午餐”送到核酸采样点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上午,北辰区集贤里街开始了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在各社区采样点,医务人员、社区工...

建和菜市场内违法建筑12年拆不掉 机构变了 原有处罚谁来执行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和平区五大道街居民向本报热线23602777电话反映,小区门口的建和菜市场存在违法建...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